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山东省范县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一个典型。1958年10月28日,县委第一书记在全县共产主义积极分子大会上,宣布了两年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划,并编了一首顺口溜:“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11月6日,毛泽东批阅了该县的规划,说: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时间似乎太仓促,只2年。也不要紧,2年完不成,顺延也可。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传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行,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生产队社员正在领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同书
材料三:中国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动的政策刚出台,上海就在积极实施了。好消息传来,农民兄弟们个个喜上眉梢,尤其是对决定提出农艺可以以“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更是拍手称快。谈及土地流转,一位种植大户说“三中全会就是好,土地流转是个宝!”过去想搞不敢搞,现在终于有了“尚方宝剑”。一位老大爷说,咱知道土地流转不是私有化,这正合咱们心意,这土地可是咱们的“命根子”,听说可以入股什么来着,这下好了,咱也可以像“股民”那样参股分红了,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材料四: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
请回答:
(1)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其“大”字的理解?毛泽东的批阅反映了什么问题?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为什么使“农民兄弟们个个喜上眉梢”?
(4)材料四中胡总书记的讲话实际表述了哪些重大理论的观点?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
材料二 (人民公社)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农业社的财产无条件地全部上缴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调拨;将社员自留地……以至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中一度……按人口供给口粮,进而实行吃饭不要钱……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无偿调拨。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 下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开会,决定分田单干,并写了保证书,签字画押。保证书主要内容是:他们保证完成向国家上缴的公粮和统购粮;若队干部因包产到户坐牢,他们保证把队干部的孩子养到18岁。

材料四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有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认为,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中哪一次变化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结合材料二分析其中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是如何被废除的?除了安徽还在哪个省率先试点?有何意义?
(3) 土地流转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给我们现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016-11-18更新 | 7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说明:上图为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材料二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比较图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知1952~1983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
A.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B.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分析促成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6-11-18更新 | 5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卷
4 . 仔细观察辨认图中的图片:

注:图中字为: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④大庆油田
全社杀一只,足够吃半年。
请回答:
(1)前三幅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什么运动?根据图片所包含的信息概括这一运动的特点。
(2)图④中的油田建成于什么时间?这一事件与上述运动之间有无必然联系?为什么?
2016-11-18更新 | 5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江西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5 . 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类型,从历史角度来说,它是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以及政治变革的长期结果,变革促使一些国家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模仿和赶超的进程。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出现了多种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近代化是以什么事件作为开始的标志?结果如何?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有何特点?对它应如何评价?
(3)在1956—1966这十年中,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作了哪些探索?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中有哪些主要的转变?
2016-11-18更新 | 3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江西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016-11-18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山西忻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卷
7 . 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欣赏以下春联,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下面是建国以来农家盛行的两幅春联,读后完成下列表格。
春 联
所处时期
判断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



(2)请你依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在春联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要求:①四字以内。②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特征和风貌。③必须保证春联对仗工整。
上联:继往开来_______________赞春天故事
下联:翻天覆地_______________畅发展情怀
(3)以上春联内容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016-11-18更新 | 7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陕西延安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8 . 生产关系的调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农村进行过哪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背景如何?结果怎样?(12分)
(2)从这些变化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分)
2016-11-18更新 | 8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GDP比较,我国为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5747.8美元,德国为4351.5美元,印度为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2167美元。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研究表明,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材料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宣传画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什么实践活动?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
材料三 从今以后……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1978年12月15日)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底我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2)材料二所说的“几次波折”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哪两次?造成这些波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召开的什么会议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4)根据材料四,1979年后中国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有何重大的意义?
2016-11-18更新 | 8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江西安福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