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3 道试题
1 . 据《巴中县志》记载:1956年巴中县人均分配口粮400.3斤,现金38.25元。1963年人均分配口粮80.3斤,现金12.3元。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生活资料
B.“大锅饭”浪费了大量生活资料和财物
C.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较差,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D.“左”的错误泛滥,导致人们生产积极性下降,经济水平下滑
2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D.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
2021-08-2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流行词汇可以反映时代的主题。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在大跃进时期高频率出现的是
A.土地改革、农民翻身B.农业合作社、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好、大炼钢铁D.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 .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计划调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
A.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发展B.借鉴了苏联经济建设经验
C.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开辟了中国特色建设道路
5 . 经济政策的制定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五   1953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四,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史实分析其得失。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2021-05-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6 . 材料一     根据几年来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和各地方已经达到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到1957年,参加现有的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东北各省,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和其他老解放区,合作化的规模可能达到农户半数左右。

——《伟大的十年》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我国GDP结构中,1978年末公有制经济占99.1%,其中国有经济占56.2%,集体经济占42.92%,到了2004年,占全部GDP497%(其中国有经济为35.9%,集体经济为13.8%)。就具体行业而言,在工业总产值中,1978年末国有企业占77.6%,集体经济占22%,2004年末工业总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占34.9%,集体资本占5.62%,到了2008年末,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下降到33.4%和3.0%。

——何干强《论国有资本的整体性监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要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必然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国以来中共经济政策并且的认识。
2021-04-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20世纪50至70年代,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8 . 1958年10月下旬,《湖南日报》登出浏阳红专人民公社稻谷亩产3.3万公斤和红薯亩产28万公斤的最高记录。此后,湖南各地媒体纷纷登载粮食“高产卫星”,出现诸如“地的产量是人的胆量决定的”等宣传语。当时的媒体宣传
A.称颂了“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B.表明人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C.赞美了“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反映了人们改变落后面貌的渴望
9 . 漫画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时世事变迁的信息。如图的漫画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曲折发展的十年过程中“左倾”错误的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D.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业赶超美国
10 . 规律提炼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材料二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材料三   【分析数据——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1)根据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三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四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分别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什么政策的尝试?指出图三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直接推动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