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历史研究】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方历史编纂普遍采用源自《圣经》的亚述——波斯——希腊—罗马四大帝国的分期法。1566年,法国让·波丹发表《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通过分析人性和自然地理因素,将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为东南方民族(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占优势的阶段,特点是笃信宗教,富于智慧;其次是希腊和罗马居统治地位的阶段,特点为城邦国家、殖民扩张、法律制度;最后是北方诸民族领先的阶段,特点是战争和科学技术。人类在许多方面的现代性意味着对旧东西的改进。此外,他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作用,影响了孟德斯鸠等人的历史书写。

——摘编自张广智《瀛寰回眸:在历史与现实中》

材料二   国内史学界关于世界历史分期的主流观点之一

内容代表作
观点①史前至5世纪后期:世界上古史。
5世纪后期至1640年:世界中古史。
1640年至1917年:世界近代史。
1917年以后:世界现代史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
史》(1962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让·波丹历史分期法形成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让·波丹和国内史学界历史分期法的主要依据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内史学界历史分期法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4-04-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新高考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6-27更新 | 683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摸底联考(新高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1949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


——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农民收入
(元)
家庭经营收入(土地经营)工资性收入(进厂务工)其他收入
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
198331022873.55818.7247.7
198854540373.911821.7247.7
199392167873.619521.2485.2
19982160146667.957426.61205.6
20032622154158.8918351636.2

——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1-04-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1953~1958~1963~1966~1971~1976~1981~
1957年1962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
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77.6%22.4%
1997年25.5%39.1%17.9%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
(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