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前中期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已出现客籍雇工,不仅有外乡的,还有外县的、外省的,甚至北方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南方雇工……这一时期,多数雇主雇的工人人数在十人以内,但在某些行业中已出现了雇十几名、几十名、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工人的情况,雇十几名以上工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冶铁业、采煤业、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伐木业等。如陕西一个“大圆木厂,匠作、水陆挽运之人,不下三五千”。

——摘编自李治亭主编《清史》

材料二   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1960年年底,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从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主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这次转移过程中,呈现出自发转移的特征。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并要求各地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中期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政策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不同,并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意义。
2024-03-30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19531957195819621963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
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1956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77.6%22.4%
199725.5%39.1%17.9%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1-08-0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5月,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材料二   第一组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第二组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1)在“总路线”指导下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进行了重大活动,实质上犯了什么错误?党和国家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2)材料二中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4 .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期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国家财政总收入比上年
1966年2534亿元+17.3%(约)558.7亿元+24.4%(约)
1967年2104.5亿元-17%(约)419.4亿元-25%(约)
1968年2015.3亿元-4.2%(约)361.3亿元-13.9%(约)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2)材料一、二涉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被称为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一次把这个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现代史上的“四个现代化”纲领。你认为这一现代化纲领需要做哪些调整和补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