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一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分别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逐渐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看法。撰写《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不仅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而且为中共八大提了理论指南。

——摘编自自闻言实《1956年中央领导同志的调查研究与<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材料二   宣传“大跃进”的漫画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与呼。

——老红军致彭德怀的信

材料三   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既不能超越,也不能阻碍,否则就要受到惩罚。人民公社化运动就违背了这一经济社会规律,急于从刚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础上快速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摘编自《浅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原因》

材料四   1961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庐山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和“工业十七条”。《指示》认为前一段时期权力下放的过多、过于分散,所以现在要把权力更多地集中到中央一级,并强调严格执行国家计划,不得在计划之外层层加码,在之前下放给地方的中央企业中,凡是产品需要在全国范围统一调度的,现在一律收回中央等等。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工业十七条”规定企业必须规定“五定”(即国家给企业定产品的方向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的原料、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消耗定耗和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外部协作关系)和“五保”(即企业向国家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进行生产。在这一新体制下,厂长将重新有权总理企业内部的行政事务,且企业中生产、技术、财务等部门都将由专业人员负责。

——摘编自《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方面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工农业生产,并很快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另一方面则逐步展开了大规模新的基本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为550亿元。巨额投资给人民带来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以自己的热情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五计划期间,全国施工的工矿建设单位达1万个以上,五年内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新建的规模巨大的工矿企业投入生产。

——摘编自《新中国十年来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主题二   伟大的建设成就

材料六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摘编自1981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七

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代表主要事迹
孟泰新中国成立后,孟泰带领群众捡得成千上万个零件,回收各种废旧钢铁物资,建立闻名中国的“孟泰仓库”。一五计划开始后,他带领工友们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完成了60多次重大技术革新。
王进喜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1960午,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在重重困难面前,全队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出色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材料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亚洲民族主义国家紧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纷纷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中国一贯支持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外部势力侵略与干涉的斗争,并对独立后的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建设给予巨大而无私的支持与援助,如积极支援阿尔及利亚人民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支持刚果、老挝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古巴尽一切可能予以援助。广大亚非拉国家认识到中国是朋友,是国际社会中主持正义的力量,是它们争取独立解放、维护主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外援。广大亚非拉国家认为,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利于实现联合国的普遍性,并能更好地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宗旨。……在中美关系松动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加快了承认新中国的步伐,成为在联合国大会上赞成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新生力量。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摘编自高志平、郭温玉《不结盟运动与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材料九   中美关系的改善经历了曲折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一直对华采取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开始考虑改变对华政策,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从国际反霸斗争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与美国和解的战略决策。19722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华,双方经反复磋商,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联合公报》,中美和解之门终于打开了。这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摘编自李勇主编《全方位速读系列:世界历史》

主题三   “文化大革命”

材料十   如表

时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1953195714.6%
195819620.6%
1963196515.7%
196619767.1%

材料十一   如表

时间1966196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
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6%4.2%9.21%1.9%

*基础测评*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展调查研究的历史背景和成果。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大跃进”的特点,概括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人民公社的特点,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能力提升*
(5)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6)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7)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8)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一五计划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9)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工业、科技方面的成就,并指出其历史作用。
(10)据材料七,概括新中国建设中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代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历史纵横*
(11)根据材料十中的数据变化,指出1953-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其中不正常的情况主要有哪几次?指出其原因。
(12)根据材料十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72-1973年、1974-1975年出现两次较大增长的原因。
(13)根据材料十、十一并结合所学,1953-1976年我国经济建设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失误,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训?
2023-10-2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6·纲要上第26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机械钟表通过商贸途径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清时期,我国士人对机械钟表计时性能有所关注,这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我国古代以漏壶为核心的守时传统。机械钟表在明清时代主要局限于天学领域,清代钦天监则已多用机械钟表计时;装饰功能的“玩具”或许是清代机械钟表最常见的社会身份。明清钟表那些精致、复杂的自动显时功能是会让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的。礼品则是明清时期钟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是君臣间的贡献、赏赐,乃至亲友间的馈赠,机械钟表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晚清时代,伴随着西洋钟表的大量流入,西方式的hms(时、分、秒)制在中国进一步流传开来,与此同时,很多中国人开始放弃十二时辰制中的专名。到了19世纪后半叶,钟表在社会中层已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

——摘编自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

材料二   我国早期国产表设计均仿自外国表,以瑞士表为主。1966年,天津手表厂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摆脱仿制机芯手表——“东风牌”手表。这一时期民用表设计的装饰题材多取自体现民族特色,爱国爱党,反映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向往新生活的内容,阳刚、健康、粗犷的工人、农民、战士形象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审美。至七十年代民用表的用户群开始迅速扩大,民用表已然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工业品四大件之一。在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背景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延长使用寿命,以充实市场上民用表的数量供应,及降低用户民用表更新频率,成为该时期的民用表功能设计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民用表初创期的积累为我国民族制表业在下一阶段的成功调整转型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黄舟子《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近代计时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械钟表在近代不断涌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产民用表在初创时期的设计特点,并简析国家大力发展民用表的时代价值。
2023-07-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了抗战时期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两次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运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在全国近4000家工厂中,沿海地区的工厂占全国工厂的76%,与之相较,西南地区近代工厂不到300家,西北地区几近为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开展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将沿海工业向内地迁移。至1940年,内迁基本结束,共计内迁工厂448家,技工1.2万余人,这使得内地工业出现了短暂蓬勃发展的景象……20世纪60年代,全球形势异常紧张,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形势下,党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规模巨大的三线建设从1964年持续到1980年,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累计投资2000多亿元,参与建设的职工在高峰时期有400多万人。全国众多项目从沿海迁至三线地区,有力地促进了内地资源的开发,改善了我国的生产力布局。

——摘编自陆婷《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一两次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比较研究》

材料二   美国城市经济的地理分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很大变化。早期商业性城市的经济中心以及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内城人口密集的区域。随着重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企业伴随居民的迁出而不断迁往郊区,中心城区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二战后情形更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开始,众多公司离开中心城区来到郊区安营扎寨。1963年,美国工业企业有一半位于郊区;到1981年,大约2/3的制造业活动在郊区的工业园和工厂中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城市经历了新的经济转型和文化变迁。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以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在中心城区的发展再一次提升了中心城区的经济地位,各类外来专业人才的涌入提升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心城区的吸引力再次加强。

——摘编自王玉平《美国城市经济地理空间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经济地理空间的变迁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经济空间布局变迁的差异。
2022-04-2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容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客家人前四次南迁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叉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特点的不同。

2017-06-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一中、新都一中等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6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首届广交会展出面积9600平方米,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5个展馆,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包括自行研制的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从1965年开始,广交会年出口成交占全国外贸年出口总额30%以上,19721973年,占比均超过50%。几十年里,广交会会址几经迁移,展馆面积增加了几十倍,规模逐步扩大、影响力日益提升。自2007年春季第101届开始,为促进贸易平衡,广交会开始设立进口展区,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截至第123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约13237亿美元,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42万人次。每届广交会展览规模达118.5万平方米,境内外参展企业近2.5万家,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万名境外采购商与会。

广交会历经61年改革创新发展,经受各种严峻考验从未中断,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展示了中国形象和发展成就,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与各国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对外贸易的时代窗口。

——材料摘编自“搜狗百科”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交会创办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交会发展的意义。
(3)广交会发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48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
1954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榆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83邓小平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俞祖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的背景,并简析新中国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的历史经验。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占有较大比重的落后农业经济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毛泽东继承发展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将农业科技进步明确为全党必须为之奋斗的伟大任务,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逐渐生成。他认为,首先必须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为此,组建了农业机械部和地方农业机械厅局,全国成立农业机械院校培养人才。他提出了“土洋并举”的循序渐进农业机械化实施方针,主张既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粮食生产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经济基础,毛泽东认识到粮食问题的解决是艰巨的,他提出要改善耕作环境与提高农业化学水平,特别强调重视化学肥料和防止土壤硬化问题,强调研发优良作物品种和多种农作物的结合生产的重要性。另外,还号召领导干部踏实学习农业知识,开展农民扫盲工作,强调要注重汲取农民实践经验,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毛泽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使得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得以不断前进。

——摘编自张泽、刘友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生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的内容。
2024-03-24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8 . 亚明的《货郎图》展现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情景。画面采用传统工笔重彩技法,全景式展开,人物姿态优美。此画背景部分全为绢底,这一设计衬托出了妇女、儿童的衣着和花布的鲜艳华丽。这一画作(     

亚明《货郎图》(1958年)
A.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成效显著B.重现了广大人民土改后的激动和愉悦
C.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突出D.表现出劳动人民幸福祥和的生活氛围
2023-12-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统治者往往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常平仓制度,就是通过国家收购和销售粮食来发挥储备的调节功能,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与现在中央储备粮的功能类似。魏晋隋唐时期的义仓制度,就是民众主导经营,发动社会基层力量,鼓励全民储备,弥补了国家粮食储备布局和结构上的不足。宋元时期社仓制度,则是在自愿原则下,粮食储备民有、民办、民管,国家只适度监管,进一步弥补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数量的不足。而明清时期的预备仓制度,则是由政府出资,以备荒救灾、稳定粮价为目的,粮权归国家,管理由民间负责,政府只派官员对其经营进行稽核巡查。

——张中《中国粮食仓储的历史与展望》

材料三   此事应与备战、备荒、为人民联系起来,否则地方有条件也不会热心去做。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起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所以,农业机械化,要同这几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动员群众,为较快地但是稳步地实现此种计划而奋斗。

——《毛泽东就农业机械化问题致刘少奇的信》1966年3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的粮食安全观并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粮食储备措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备战备荒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023-10-26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模仿苏联的办法,对快速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苏联专家在鞍钢奉行的“马钢宪法”的企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是当时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的管理办法,即实行集权化管理,搞物质刺激,依靠少数专家和繁琐的规章制度,不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一管理模式与中国国情渐行渐远。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鞍钢人,实际上一直在设法突破“马钢宪法”的束缚。“一五”期间,鞍钢工人为新中国建设炼出了第一炉钢水。“一五”结束后,鞍钢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独特模式:“两参”就是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是指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19603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322日,毛泽东同志在对该报告的批示中,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并把他们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多年来,“鞍钢宪法”一直是鞍钢的宝贵财富,他们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并不断赋予“鞍钢宪法”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辽宁日报2019年10月3日《“鞍钢宪法”原来是这样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鞍钢宪法”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鞍钢宪法”的精神内涵及历史作用。
2023-10-1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许济洛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