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三线建设一般循着“迁建”、“包建”、“新建”三种方式,着眼点“是增强国防工业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沿袭和发展了建立根据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内地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表明三线建设(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B.旨在应对严峻的外部威胁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D.提升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2023-10-04更新 | 218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2 . 读下面《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六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A.对东西部经济联系起到一定纽带作用
B.意味着西藏自治区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C.体现出新中国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视
D.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3-10-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明确表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2年底基本解决了革命遗留任务,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毛泽东指出,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朝鲜战争尽管以美国签订停战协定收尾,但西方国家仍在排挤、封锁中国,要突破帝国主义阵营封锁,唯一的出路就是工业化。同时,苏联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又曾遭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也极大鼓舞了新中国。如果说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了巩固国防,重振国威,那么对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就是为了实现工业化护航。

——摘编自王栎曦《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必要性的思考》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基础工业部门逐步完成了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的转变,国家工业建设在全新的基础上向着门类更齐全、现代化水平更高的方向大步迈进。1950年到1977年,新中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5%,农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2%,均明显高于同时期苏联、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新中国初步治理了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旱涝灾害经常发生的河流。……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存在的问题甚至是发生的严重错误,一定要以历史的眼光加以客观地看待,正确地认识到那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需要分清成就与错误,而不是简单类比。

——摘编自方闻昊《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实行三大改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2023-09-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12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195912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96412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99叶剑英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据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等整理


(1)据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代背景。
2023-09-2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三线建设的开展B.城镇化发展迅速
C.改革开放的深入D.西部开发的推进
2023-09-24更新 | 608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出版发行了一幅宣传画,号召:每人储蓄一元,可建设有10万纱锭的纺纱厂9家,可修铁路1000公里。这一宣传服务于(     
A.恢复国民经济B.抗美援朝战争
C.工业发展战略D.国家三线建设
7 . 20世纪60年代,大批女青年以“铁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农业生产当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铁姑娘”群体的出现表明(     
A.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B.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
C.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严重匮乏D.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8 . 下图是我国某五年计划实施期间经济增长情况示意图。这个经济发展计划应是(     )
A.“一五”计划(1953-1957)B.“二五”计划(1958-1962)
C.“五五”计划(1976一1980)D.“九五”计划(1996一2000)
9 . 1957年9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指示中说,“生产队在管理生产中,必须切实建立集体和个人的生产责任制,按照各地具体条件,可以分别推行‘工包到组’,‘田间零活包到户’的办法,可以实行‘大活集体干,小活分着干’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经济建设中出现急躁冒进的错误B.力图恢复遭致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C.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模与速度问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我国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高潮。以下为当时设备引进办公室副主任陈锦华的口述内容:

19721月,国家计委服秀莲同志对我说,中央决定引进化纤和化肥的成套技术和设备,要我代起草个报告。

197210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人民日报》发表了3篇批判极左思潮的文章,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70年代,外交领域出现了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的新契机。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设备、技术都急于找出路,对同我国做生意十分感兴趣。

当时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依然是棉花,但其产量长期停留在40000多万石的水平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

1977年底,引进13套大化肥(生产设备),已有7套投产。以后,又继续引进……年产尿素1593万吨。…可增产稻谷近6500万到8000万吨。引进的4套化纤技术设备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到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化纤大国。通过这次引进,我们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据我所知,参与领导第三次大规模引进的很多骨干,都是从参与这次引进项目的人员中调去的。

——摘编自曲青山、高永中《新中国口述史(1949-1978)》

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陈锦华的口述内容对研究“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问题”的价值。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