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如表为1956—1958年陕西西安供电区电价。这可以用来说明(     

年份

大宗工业

普通工业

非工业动力用电

表灯

1956

0.075

0.13

0.13

0.25

1957

0.07

0.12

0.12

0.22

1958

0.075

0.13

0.13

0.25

A.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B.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
C.陕西省发电量增长有限D.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
2 .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统治者往往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常平仓制度,就是通过国家收购和销售粮食来发挥储备的调节功能,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与现在中央储备粮的功能类似。魏晋隋唐时期的义仓制度,就是民众主导经营,发动社会基层力量,鼓励全民储备,弥补了国家粮食储备布局和结构上的不足。宋元时期社仓制度,则是在自愿原则下,粮食储备民有、民办、民管,国家只适度监管,进一步弥补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数量的不足。而明清时期的预备仓制度,则是由政府出资,以备荒救灾、稳定粮价为目的,粮权归国家,管理由民间负责,政府只派官员对其经营进行稽核巡查。

——张中《中国粮食仓储的历史与展望》

材料三   此事应与备战、备荒、为人民联系起来,否则地方有条件也不会热心去做。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起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所以,农业机械化,要同这几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动员群众,为较快地但是稳步地实现此种计划而奋斗。

——《毛泽东就农业机械化问题致刘少奇的信》1966年3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的粮食安全观并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粮食储备措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备战备荒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023-10-26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贝币不仅存在于云南,也存在于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和老挝。这显示出,云南贝币的行用,是其与南亚和东南亚的一种商业纽带。作为与这些地区贸易关系的结果,贝币被引进中国西南并成为当地流通的货币。 ……元代史料表明,贝进口到云南,不仅通过西南丝绸之路,也有的来自中国海滨,溯流而上经陆路运至云南。

——摘编自【瑞士】傅汉思:《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

材料二   法老主义扎根在每个埃及人的心中。法老主义情结是永恒的,也是不断加深。埃及人首先是法老文明的后裔,其次才是阿拉伯人。他人若煽动埃及放弃法老主义,就等同于如此教唆:“埃及啊,去摧毁你的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忘记你是谁,跟随我们吧!"不要对埃及无尽索求。无论其总部在开罗,在大马士革还是巴格达,埃及都永不可能成为阿拉伯整体的一员。

——1933年,塔哈 ·侯赛因在《东方杂志》撰文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 (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云南贝币的功能,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分析埃及"永不可能成为阿拉伯整体的一员的原因,并概括二战后埃及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60年代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简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影响。
2023-10-2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10联考历史试题
4 . 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报告说明此时中国共产党(     
A.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B.致力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C.成功制定了社会主义改造路线D.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铁路建设成就

铁路名称修筑概况
成渝铁路19506月动工,19526月通车,从成都到重庆,是新中国建成的首条铁路
鹰厦铁路19552月动工,19581月运营,移山填海,从(江西)鹰潭到厦门
川黔铁路从成渝线上的小南海站至贵阳站,196510月通车
贵昆铁路从贵阳到昆明,19663月通车
京九铁路1993年动工,199511月铺通,从北京到香港,是我国首条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距离最长的交通大动脉
南疆铁路从库尔勒至喀什,19969月动工,19995月建成
大秦铁路从大同到秦皇岛,2007年年运量实现3亿吨,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大的重载铁路
青藏铁路在青藏高原上蜿蜒1000多公里,攻克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三大难题,20067月通车
京沪高速铁路20084月动工,从北京到.上海,长达1300公里
京津城际铁路20088月通车,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

——据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选择材料中的事例(两个以上),以“新中国铁路交通”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10-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4年到1980年,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学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1三线建设决策形成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提出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改善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状况是三线建设决策形成的主要原因。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分析了紧张的国内外形势和不合理的国防建设布局对三线建设决策的影响。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三线建设》提出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有关。
2三线建设的影响与历史评价部分从工业学视角出发的研究认为,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推动了三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部分学者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视角认为三线建设在持续多年的高投入中,因仓促搬迁、建厂等导致浪费严重。
3三线建设区域研究既有全国性研究也有分地区研究。全国性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简略,多为概括全国的三线建设成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分地区的研究逐渐盛行,学者回顾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的三线建设历程。
4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决策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三线建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格中“”的内容(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成果要具体)。
2023-10-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图像承载着重要诸多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地图上的党史》


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紧扣图中所示一条或多条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10-15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1956至1965年主要工业和农业产品数据。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时间原煤发电量棉花粮食
1956年948万吨1.31亿吨270.4亿千瓦时3280万担3902.4亿斤
1965年1223万吨2.32亿吨676亿千瓦时4195.5万担3891亿斤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B.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C.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实现了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2023-10-09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等三县区)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那时候,中国的奇迹有很多,林县的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八万座大中型水库,大江大河的治理;成渝铁路、成昆铁路、三线建设、两弹一星、首都十大建筑、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建立中国工业的基本构架……奇迹数也数不清。这些奇迹(     
A.得益于人民长期凝聚形成的巨大力量B.大多数都诞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有力推动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D.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