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学的兴起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

材料一8世纪开始,欧洲社会生产力就开始回升,财富的增长和贸易活动的开展,人们对罗马法的兴趣提升,尤其是商业发达的意大利北部城市。人们对法学的狂热,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的产生。1113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内部发生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反映的正是关系微妙的教权和王权之争。进入13世纪,受惠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阿拉伯文化倒流回欧洲,代表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阿维洛伊哲学与代表正统的基督教神学的阿奎那哲学开展了激烈论争。这些富有时代意义的哲学论争对大学生十分有吸引力,因而与这种论争有关的科目,如逻辑学处于十分受宽的地位。

——摘编自许晓平《西方大学起源的社会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早期大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着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的大学。1950103日,在人大的开学典礼上,刘少奇明确指出:“人民的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以为工农服务为目的的。我们国家的教育也应该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其本科8个系主要为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等。在中国的高校中,人大是最早聘请苏联专家且聘请数量最多的学校:至19504月,到人大进行援助的苏联专家共有36人。195011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党组,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了中共对高校的领导。

——摘编自刘颖《建国初期中共新建高校的特点及其影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大学被称为“新型”大学的原因,并阐述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的建议, 着手创办太学。太学教官是五经博士,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学,学生按考试成绩的高低获得一定的官职。汉武帝还下令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

——摘编自栗洪武、郭向宁《“五经博士”的设置与儒学尊崇地位的形成》

材料二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校自主权,开放社会力量办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蒋纯焦《新中国70年教育的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建议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教育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3 .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903年--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融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行新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提出了全国各级各类学堂的宗旨,而且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全国各学堂共同遵守的立学宗旨与立学思想。即“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灌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在课程设置上规定中学堂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算学、物理及化学、体操等12门,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占有较大比重。“癸卯学制”颁布前后,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学部奏报的第一次教育统计表,1907年全国各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7888所,学生达到1034988人。到1909年,全国学生人数已达6267200人。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数次调整,始终与共和国同向同行,在历经70多年的发展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道路,取得了累累硕果。


——摘编自腾讯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教育改革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表所反映的教育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021-01-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 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摘编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材料二   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 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 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 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为李彦宏、张朝阳等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对内教育建设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对外留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归纳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民间教育的兴衰与官府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政府对民间教育进行督查和考核,在经济上,还通过拨款给学田等方式在经济上对民间教育施加影响。清代的民间教育以四书五经、伦理纲常为主要内容,主要开设《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作时文等科举课程。从形式来看,清代的民间教育包括书院、家塾、私塾、族塾、义学等。这些民间教育承担了孩童的启蒙教育,为官方教育输送大量的受过基础教育的学子。

——摘编自严雄飞《清代民间教育的特点及其社会地位》

材料二   1923年,陶行知、晏阳初等人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致力于中国的民间教育,该会在华北地区创立了若干实验学校。如下表:

校名地址学生课程及年限
平民育才学校翟城(村)31育才课程:三民主义、建国大纲、人格修养、治村大纲、公文须知、平民教育、社会调查、社会教育、农业科学、家庭科学、乡村卫生、群众心理、交通常识、信用合作、现代历史、人生地理。年限:2年
妇女育才学校翟城22
第一实验平校东建阳(村)43农民初级课程:千字课、习字、珠算、周会、唱歌、注音字母
第二实验平校定县城内社会教育办事处33
第三实验平校定县南街44
第四实验平校定县西街27

——摘编自田玉立:《民国时期教育团体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研究》

材料三   1949年底,新中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学校要为工农子女和工农青年开门,以期大量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为此,新中国大量开创工农文化补习学校和工农速成中学、技术夜校、技工学习班、高等学校工农学习班等工农教育形式。到1955年,工农群众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的有5500万,1956年则达到6600万。

——摘编自魏雪《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民间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与清代民间教育相比,民国时期创办的实验学校有哪些不同?并指出其不同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工农教育的意义。
2020-04-17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4月) 文综历史试题
6 . 中国近代留学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开中国近代留学之先河的是容闳、黄胜、黄宽。虽然他们赴美留学纯属偶然但揭开了中国近代留学的序幕。尤其是容闳成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首倡人和奠基人。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怎样挽救垂危的祖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容闳的教育计划“借西方文明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正是反映了这些改良派们学习西方科技发展中国实业改良中国政治的愿望。于是容闳选派优秀青年留学的主张与具有洋务思想的曾国藩“求强”的意愿一拍即合。终于,1872首批30名幼童在监督陈兰彬的率领下赴美留学。此后清政府又陆续派出三批幼童。这些幼童在美国学习很快取得成效。他们在读完预科后进入美国大学所选专业大都是自然科学和应用学科有电学、医学、采矿、五金、土木工程、铁路建筑等而且成绩大多不凡。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较之男子留学起点低开始晚人数少且道路曲折。它是中国妇女走出深闺,走向解放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最早出国留学的中国女性是1870年前后浙江鄞县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后又赴美学医,1885年毕业于纽约女子医科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毕业于外国大学的女子。……甲午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展开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女禁、兴女学和强种保国联系起来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主张男女平权女子学校渐次在中国大地兴起。……晚清之际女子留学专业以师范家政、工艺为主直到“五四”以后女子留学教育开始突破贤妻良母局限。……纵观近代女子留学妇女们在留学实践中促进了民主思想在女界的传播并推动了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派遣留学生铺平了道路。1950年至1953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遣1708名留学生。1954年至1956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和“以理工科为重点兼顾全面需要”的方针共派遣5853名留学生其中研究生1213名、大学生4640名。另有进修教师135名、实习生6802名。这期间国家先后对留苏学生的专业进行过三次调整从学习社会科学、理科和一般工科的学生中抽调一部分改学工业和国防工程所需的重点专业和尖端学科。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百年潮》2008年第11)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女子留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苏联的背景。
2020-03-2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湘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线上自主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7 . 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并且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摘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 建国初期语文教材要体现出新的国家意志和需要,《共同纲领》中文化教育工作被赋予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主要任务。其中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大量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60年语文课改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学校在国家政务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无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新时期学校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2020-04-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相对于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棰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

——摘编自陈华慧《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等

材料二   民国以来,各界政府对体育事业均较重视。1915年,北洋政府发布《颁定教育宗旨》,要求重视国民体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民体育法》,指出民众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1949年,在新的国家制度下,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

——赵薇朱汉国《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1927-196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至建国初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并分析民国后各界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天人三策》(董仲舒回答汉武帝征问的三篇策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万民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说明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三   严复认为:“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教育目标的制定受制于哪些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民智低下、民德浇薄。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

——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据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