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汉字在学与用上诸多缺陷,并说汉字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他主张先废除汉字。陈独秀赞同其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方案。鲁迅认为人类未来最终会使用同一种共同语言,当前文字简化与拼音化是为之后世界语的使用提供基础与准备。他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现字母的使用,是对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回应。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汉字改革》一文中指出: “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刘婷《时代的神智——汉字形与意的思辨》等

材料二   1949年 10月10日,由吴玉章、郭沫若等人领衔,“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的主要理事一致同意“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但为了应付目前需要,也把促成“汉字的简单化和标音化“作为另一项重要任务。这一时期的文字改革者所提倡的汉字简化并不是全新的文字改革思想,从理论来源来看,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后,钱玄同所提出的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成为 20 世纪 50 年代简化汉字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家和中央文字改革协会认为国家建设需要扫除文盲,所以把简体字放在文字改革的第一步。1956 年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发布。这个决议的颁布,使简体字终于获得中央政府的承认,正式取代繁体字成为国家法定的“正体字”。

———摘编自崔明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汉字拼音化的主张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文字改革的重大国内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就文字改革简单谈谈你的认识。
2021-05-07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是中国不断“开眼看世界”,不断用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材料   1872年,清政府正式选派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其后,清政府又派遣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海军炮舰等技术。在这120名幼童和后来赴欧洲的留学生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启蒙思想家严复。

如果说最早去欧美留学的潮流,是在西学强势来袭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选择,甲午战争后赴日本留学的潮流,则多了一些主动性。1898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13人,到1905年达到高潮,约有8000多人。其中杰出代表包括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蔡元培、田汉等。

“庚款留学”在1909年一1937年之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971人,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留学生,很多人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都是“庚款留学”的杰出代表。

1915年,海归精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它一开始就是严格而有目的的革命班干部培训,在中国留学史下,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经过“文革”时期,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从1978年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主要变化。
(2)结合中国近现代留学潮的变化,说明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以建设与恢复发展为主要任务,国家将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定义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1950,教育部提出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1954年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积极引导中学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向党中央靠拢,推动劳动教育的文化熏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时代新篇章,劳动教育改革也提上日程。1981,党中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确立,脑カ劳动才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劳动教育进入整合发展时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让劳动教育更加多元化,劳动情感教育将劳动情感进行整合塑造精神世界的繁盛。全面推进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综合性实践,培养独立意识,认知劳动创造的乐趣与重要性。

——张雨强、张书宁《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倡劳动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有何新发展,并简要概括其影响。
2021-01-3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全国卷历史试题
4 . 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计划经济体制形成D.正在进行“一五”计划
2020-09-0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教会学校是近代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办的,由宗教团体主持或资助各类学校的泛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中国大学生专业分布情况及百分比表

专业名称教会大学全国大学(包括教会大学)
人文学科32.719.0
法学10.326.4
教育0.29.7
商学5.87.3
总计51.362.4
工程类0.214.16
医学和药学6.56.31
农学6.84.39
自然科学33.812.75
总计48.737.61

——王凤玉编著《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

材料二:我国政府接办私立高等学校,开始于接办“教会大学”,而在1951年至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最后完成。在这一调整中,“教会大学”的校名均被撤销,所有私立大学,或并入公立大学,或改为公立大学。

——陈学恂 高奇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教会大学学生专业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新中国接办教会大学的背景。
2021-02-0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中超过4亿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以上。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是关键。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扫盲运动从5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10年间先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得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摘编自《新中国扫盲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开展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简要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开展扫盲运动的重要意义。
2020-06-28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2020届高三6月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在莫尔(1478-1535)和康帕内拉(1568—1639),分别在其著作《乌托邦》和《太阳城》中,于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劳动教育问题。康帕内拉在书中认为现存社会是一个罪恶的世界,因为它鄙视工匠,尊崇那些游手好闲、役使大批奴仆过腐化生活的人。在莫尔设想的乌托邦中,宪法规定所有公民应该从事体力劳动,还有尽可能充裕的时间用于精神上的自由与开拓。康帕内拉还批判有闲阶级妇女无所事事而导致容貌衰老、肌肉松弛,不得不涂脂抹粉、精心打扮。莫尔还主张,儿童从小学农,部分在学校接受理论,部分到城市附近农庄做实习旅行……每当有体力劳动的机会,就从事实际操作

——摘编自朱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提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4年中宣部指明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提出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1957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注重与农业、工业生产技术相结合。文革时期劳动的作用被盲目夸大,劳动教育被误读,甚至出现了唯劳动是教学、读书无用唯劳动的极端倾向。

——摘编自郑程月、王帅《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劳动教育思想所体现的理念,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时期我国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3)结合两段材料,谈一谈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教育思想给今天的劳动教育所留下的经验和启示。
2021-01-07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中国近代留学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开中国近代留学之先河的是容闳、黄胜、黄宽。虽然他们赴美留学纯属偶然但揭开了中国近代留学的序幕。尤其是容闳成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首倡人和奠基人。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怎样挽救垂危的祖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容闳的教育计划“借西方文明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正是反映了这些改良派们学习西方科技发展中国实业改良中国政治的愿望。于是容闳选派优秀青年留学的主张与具有洋务思想的曾国藩“求强”的意愿一拍即合。终于,1872首批30名幼童在监督陈兰彬的率领下赴美留学。此后清政府又陆续派出三批幼童。这些幼童在美国学习很快取得成效。他们在读完预科后进入美国大学所选专业大都是自然科学和应用学科有电学、医学、采矿、五金、土木工程、铁路建筑等而且成绩大多不凡。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较之男子留学起点低开始晚人数少且道路曲折。它是中国妇女走出深闺,走向解放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最早出国留学的中国女性是1870年前后浙江鄞县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后又赴美学医,1885年毕业于纽约女子医科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毕业于外国大学的女子。……甲午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展开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女禁、兴女学和强种保国联系起来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主张男女平权女子学校渐次在中国大地兴起。……晚清之际女子留学专业以师范家政、工艺为主直到“五四”以后女子留学教育开始突破贤妻良母局限。……纵观近代女子留学妇女们在留学实践中促进了民主思想在女界的传播并推动了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派遣留学生铺平了道路。1950年至1953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遣1708名留学生。1954年至1956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和“以理工科为重点兼顾全面需要”的方针共派遣5853名留学生其中研究生1213名、大学生4640名。另有进修教师135名、实习生6802名。这期间国家先后对留苏学生的专业进行过三次调整从学习社会科学、理科和一般工科的学生中抽调一部分改学工业和国防工程所需的重点专业和尖端学科。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百年潮》2008年第11)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女子留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苏联的背景。
2020-03-2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湘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线上自主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9 . 材料   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是建国初期一系列制度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和新政府的领导下,在苏联的具体帮助下,我们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接受、整顿、改造,收回了教育主权,制订了学校规程;进行课程及教材改革;改革了学制,充实了教学内容,逐步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改变过去的“通才”教育目标,“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确立了“专才”教育思想。在新中国教育体制形成过程中,苏联教育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从思想和体制上扫清了障碍,自 1952年秋开始,高等学校展开了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核心的教学体制改革。通过这场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依据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按照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体制。实现了对旧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起起了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制,但在此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较严重的忙乱现象。1953年7月,高等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决议要求:要诚心诚意地、踏实地学习苏联,领会苏联经验的实质,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当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运用苏联经验。

--摘编自赵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学改革中学习苏联问题的认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况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认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