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0 道试题
1 . 下表为不同时期著名大学(书院)的信息,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时代大学(书院)知名校长(山长)校训(学规)开办情况授课情况
古代白鹿洞书院朱熹(首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南宋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森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学规。《论语》《中席》《孟子)《大学》
近代西南联合大学梅胎琦、蒋梦麟、张伯苓刚毅坚卓1937111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后西迁昆明。设文、理、法商、工、师范等院系。从军学生达到八百多人。
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成仿吾实事求是194912月成立,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1952年底,设系、教研室、专修班、工农速成中学等。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两千余人。

(1)根据材料,对比白鹿洞书院和西南联合大学办学理念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南联合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创建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学(书院)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主要贡献
2022-10-02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形成了留学苏联、东欧的热潮。1950年,我国与波兰、捷克等5个东欧国家共交换25名留学生,学习语言、历史等科目。另外,重工业部和燃料工业部从革命干部中选出10名政治表现突出的留学生赴波兰、捷克学习技术,这是新中国公派留学教育之先声。1950年起,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开始正式较大规模地向苏联派出留学生,以培养重工业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一阶段的留苏热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之时。

——摘编自张雪蓉《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材料二   以留学为载体的国际人才流动,是促进各国教育交流的有效途径。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长6.25%。出国留学之潮日趋热烈,即使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留学热潮也未减退。“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事业取得一系列可观成果。“提高质量”成为来华留学事业聚焦的重点。我国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管理办法》,规范高校接受国际学生的资格条件,来华留学质量规范与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生比例达到54.6%,比2016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中,“一带——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成为新亮点。据介绍,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达54.1%。

——摘编自屈琦等《来华留学——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头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留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留学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75月,传教士在上海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译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到1890年,据统计,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共出版、审定书籍图表98189册。其中,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

——摘编自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早期学校教科书》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195012月,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又称“国定制”),即“一纲一本”教科书政策。199610月,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对“教材审定制”作出了详细安排及规定。

——摘编自卢德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到1911年,被称之为中国的“日本教学的时代”。这期间留日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留日潮”;日本也是晚清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参照,清末新政中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制定过程体现最为明显:日本教习和顾问大量出现和存在。晚清教育改革过程中日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日本成为晚清教育改革的重要参照,并不是因为日本自身教育的发达…“日本学习欧美,故其强同于欧美。吾若学习欧美如日本,则其强亦必如日本然”。

——摘编自许宪国《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的影响分析》

材料二   党在东北解放区针对教育工作,实行了先抓中等教育,优先培养干部;改革旧的教育制度、肃清旧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培养新人;发展初等教育:开展冬学运动,提高全民素质;规范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建设发展助力等措施。1946年,党还在东北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确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摘编自李元峰《党在东北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影响重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党在东北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江作为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迎来了发展的新天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好的回忆

材料一   在“一五”计划期间,九江市新建了电力、纺织、机械、造船、建材、食品等一批企业,至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数已达812个,其间工业企业户数净增673户,增加4.8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0个,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749个,公私合营工业企业23个。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6亿元,增长1.5倍,年平均递增20.2%。“二五”期间,九江市先后创办了长江化工厂、九江船厂、九江食品厂等一大批轻纺、化工、冶金等工业企业。通过新中国初期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九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

——汪红梅《建国初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风习变迁的影响——以九江为例》

材料二   九江居民区西园在解放后,柳氏宗祠成为这一带居民的活动中心,每逢周一、三、五居民小组就集中在这里学习、读报、讲时事、教唱歌曲,这里还办“扫盲识字班”,识字上千者颁发“扫盲证”,先进人物还到市文化宫开会。一到该唱歌的晚上,妇女儿童都聚集到这里,由“九师”派的学生教唱,非常热闹。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大量需要劳动力,为尽快把妇女从锅灶台边解放出来,于是加紧认字班管理,一批又一批妇女通过扫盲走进了工厂、商店、菜市场、饮食服务行业。一些当年从“柳氏宗祠”扫盲后参加社会活动的妇女们都已70左右高龄,每每谈到.当时在祠堂内扫盲、唱歌都能勾起老人们美好的回忆。

——政协浔阳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百年西园·九江》2005年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建国后哪些历史现象?(用历史术语概括表述)
(2)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说明这类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
2022-09-02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届高三8月第一次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6 .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新旧价值观念之间冲撞激烈。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肃清封建剥削思想、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动员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指导方针,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密切结合,大学、中学与小学的劳动教育同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相互统一。

——摘编自李欢《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至2018年前),邓小平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参加的劳动要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考虑近期生产建设要求,更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家和劳动后备军。自此,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开始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服务学生素质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旋律。

——摘编自刘向兵、曲霞《党史百年历程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2022-08-0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3次会议(1950728日)批准了《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程规定专科学校的任务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行革命的政治及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适应国家建设的急需,进行教学工作,培养通晓基本理论并能实际运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普及科学和技术的知识。专科学校的修业年限为23年,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发给毕业证书。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及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学校各课目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应报教育部备案。


(1)根据材料,概括《专科学校暂行规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科学校暂行规程》颁行的必要性。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教育政策,开启了以“新”换“旧”的课程改革之旅。1953年至1957年以“师法”苏联服务课程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第二次课改顺势而来。……1977年,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破除了前一时期课改存在的诸多困境。随后,教育部通过成立“教材编审领导小组”,确定中小学基本学制(十年制),使用第五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等举措。1981年至1984年,我国拉开了第六次课改的大幕,教育部先后颁发六年制和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修订草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体制创新和法律保障。为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义务教育,当时的国家教委制定了课程教材发展规划课程教材多样化和三级管理政策,确定了教材审定制,而所有行动举措也推动了第七次课改的登场。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起了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第八次课改的浪潮。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课改事业依旧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发展理念,不断变革和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罗生全《70年课改的变迁、收获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课程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2-07-01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3届新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古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明末清初的颜元认为人人都应该积极参加劳动。他把礼、乐、射、御、书、数、兵、农等作为教育内容,既培养出了善于制造器具的学生,也培养出了垦荒种田的能手。在课程实施的方法上,颜元提出与传统“主静”相对立的“主动”“习行”方法。此外,他认为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摘编自崔海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及其当代价值》等

材料二   为改变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观念,《共同纲领》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4912月,党和政府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1950-1952年,800多万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参加土地改革的同时,积极向劳动人民学习,在劳动作业中进行自我教育。此外,我国教育工作者还翻译一系列苏联书籍,推广苏联劳动教育的模式。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鼓舞了民众从事劳动创造的热情,激发了劳动积极性。

——摘编自李健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元对劳动教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我国劳动教育方针的提出与实践的背景。
2022-07-01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恢复、整顿、改革和建设工作。在这一过中,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把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独立建院或与原有独立的同类学院合并。同时,新开设了国家建设急需的各种专业。截至1956年,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开设的专业达313种,其中工科181种,农科20种。全国共有国家创办的高等学校227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5所,工业院校15所,农业院校28所,师范院校53所,医药院校37所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院校学生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9.5%。1956年与1949年相比,在学生人数方面工科增加了3.9倍,农科增加了2.1倍,师范增加了7.2倍,医药增加了2倍,体育增加了8.5倍。

——摘编自《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2022-05-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