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中国正值经济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为核武器的研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把杨利伟送上太空,成功返回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这些重大科技成就产生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017-10-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历史试题
2 . 国外新闻媒体认为,“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这些评议出现的背景可能是
A.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中国第一颗导弹的试爆成功
C.1958年大跃进运动进入高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3 . 国外新闻媒体认为,“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这些评议出现的背景可能是
A.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中国第一颗导弹的试爆成功
C.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4 . 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两大主题。今日的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曾经走过的道路,却是无尽的艰辛写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二   1953年初,美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做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

——江源《中国之路》

材料三   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姜敏《海外见闻》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
(2)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415日,航空工业试飞中心的前身——飞行研究院在古城西安东北部的小镇阎良悄然诞生,从此结束了中国没有飞行试验研究机构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自己的试飞事业,我国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独立飞行试验机构的国家。

材料二   “刚到阎良的时候,连加油车都没有,只能拿着脸盆,一盆一盆打到加油口里面去。”今年84岁的王昂是我国第一批试飞员,他隐姓埋名,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他回忆起“一穷二白”的艰苦创业时期,他感慨万千。“一边建设,一边研究”是试飞事业艰苦创业的写照。在基本不具备试飞条件的空十一航校的旧址上,试飞人整修机场、解决设施、组建队伍,以极快的速度在1960126日实现首次飞行,并于1960617日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飞行试验的第一架次,仅用80天就顺利完成了任务,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新中国试飞事业的最初蓝图。

材料三   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飞行事业加速发展脚步。这一时期,歼8Ⅱ、7Ⅲ、歼教7等新机同时进行鉴定定型试飞。“飞机落地后,仪表板上2/3的仪表连着五色导线全都振落下来,洒了我一身。”黄炳新说。到20世纪末,飞行试验专业配套、技术成熟,内容基本完整、程序基本规范,而且逐步形成自己的试飞模式,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中国飞行试验进入了成熟发展期。

——选自人民网《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中国飞行壮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昂、黄炳新等英雄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4-04-1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A)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设攀枝花的设想,1964年建筑队从四面八方来到攀枝花,正式拉开了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序幕。1974年,攀枝花钢铁基地已初具规模,已基本成为一座以钢铁为主,包括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和建材等各种产业的大型工业基地。

1965年初,国务院10个部委的5万多名职工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攀枝花;中央军委调遣铁道兵5个师,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集中分配及相继调到攀枝花市的有56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设计……组织了来自全国100多个科研、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单位及其他有关行业的1300人的设计大军,他们进行了一场在世界工业史上罕见的弄弄坪“设计大会战”。

——摘编自张鸿春《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是中国三线建设的缩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攀枝花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攀枝花城市建设的认识。
2024-05-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五)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刚一成立,科学技术事业即受到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194911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紧接着各产业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到1955年,全国科研机构已有840多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我国于1978年开始筹备建立专利制度,1980年成立国家专利局。1984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并于198541日开始施行。《专利法》实施以来,在已批准授权和正在审批的专利申请中,已有一大批项目开始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面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增长及构成情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四十年(1949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2024-03-24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9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就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并建设空军和海军。”1959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中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并指出我们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对国防建设给予重视。至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基本建成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强大军队,是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上第三支强大军队。

——摘编自齐德学、丁伟《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浅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我军在建设指导思想上实行过三次战略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军迅速完成了从战时体制到平时体制的转变,正式确立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指导方针。第二次转变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家安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增加,我党、我军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明确提出:必须立足于战争,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全国、全军基本处于一种临战状态。第三次转变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个判断成为党和国家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重要依据。同年,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的重大决策,把军队建设从临战状态转到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江泽民于1993年确定了新时期的战略方针,1995年提出军队建设要实行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转变”,这是第三次战略转变的继续和深化。

——摘编自赵一平《试论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我国建军思想出现的三,次战略性转变的国际背景,并总结这一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中西500年对比》

材料二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务院在1956年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科技规划模式。“规划”由57项任务构成,其中以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为最紧要项目。为了制定和实施该规划,国家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等本国科技力量,同时借助了苏联的援助。经过不懈努力,该规划提前完成并取得重大科技成就,使我国补全了学科门类并拉近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距离,对我国科技、国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久春等《“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技“陷入停滞”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规划实施期间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