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 .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科技发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673857%2943%
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16—19世纪中国科技落伍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2)据材料二说明德国此时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3)据材料三,列举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017-12-2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2: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

材料3: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1961年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南优2号杂交水稻育成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神舟5号”飞船把杨利伟送上太空,成功返回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2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
(2)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124次组卷 | 5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统筹委员会由美国提议秘密建立,因其总部设在巴黎,故简称“巴统”

参与国家1950年创始:美、英、法、意、比荷等六国;
朝战结束前:卢、挪、丹、加、西德、葡、日、希、土等9国加入;
80年代:西、澳加入;
1994年解散,其禁运列表被“瓦森纳协定”继承,延续至今。
宗旨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包括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总数约30个)。
机制按照“全体一致原则”处理贸易管制政策和调整管制清单方面的事宜。
主要机构调整委员会:对苏联及东欧国家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
中国委员会: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其禁单项目比对苏联及东欧国家还多500余种)。
种类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稀有物资等,上万种产品(1990年,大幅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限制)。

——摘编自刘方敏、张民军著《解读经济“铁幕”》

材料二 建国初,我国科技基础极为薄弱,随后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一批科研机构逐步建立。1956年,新中国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规划,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记载,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达3000多人。到60年代中期,全国科研机构已经从建国之初的30多个增加到1700多个,科研人员从不足500人增加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和国防部门组成的科技体系。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人民网《科技发展大跨越创新引领谱新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统”成立的背景,并归纳其技术管控与禁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发展科技的努力。
6 .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打趣地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该趣话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赫鲁晓夫认为新中国无力搞核研究B.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新中国作出了“两弹一星”的决策D.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7 . 国外新闻媒体认为,“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这些评议出现的背景可能是
A.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中国第一颗导弹的试爆成功
C.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8 . 电影《邓稼先》以我国秘密研制原子弹为背景,讲述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秘密研制原子弹、氢弹而无私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这体现出
①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②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③其成就促进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
④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材料二   1952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展开。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这次调整以苏联大学体制为模板,大力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削减原综合类大学。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简评邓稼先、钱学森对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院系调整的影响。
2023-08-0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省。1944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9年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于敏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后,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学科的国际前沿;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他还突破了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新一代年轻人才。

与同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大多数同志不同的是,于敏不曾出国留学或进修。对此,他说,留学后“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厥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言拒绝。为了完成组织交代的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他曾隐姓埋名28年。

——据王齐龙《感悟民族脊梁的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敏在科技事业上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于敏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