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181次组卷 | 54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4也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建国之初,中国就是美国原子弹讹诈、威胁的目标……1957年10月15日,中苏导弹谈判协议在莫斯科签署。1960年7月,苏联政府宣布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且带走了所有重要图纸资料,同时停止原定设备材料的供应。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场“左”的冒进和自然灾害同时肆虐而造成的饥馑,蔓延全国。刚刚起步的核导弹事业,笼罩在重重阴影中。不幸和挫折接踵而来……不仅建设物资供应困难,就连人们正常的生活供应都难以为继,有的导弹部队存粮已经告罄……

中央加强原子能工业的英明决策,极大地调动了核工业战线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激励着他们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奋力拼搏。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596”,源于苏联来信绝援的日子:1959年6月,成为我国自力更生的内在动力。

——张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始末》

材料二这是一次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爆炸,这也是一次符合中国国际地位的爆炸,这也是一次更好促使核平衡的爆炸。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中国政府宣布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第一个有核国作出如此承诺,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个。中国跨过核门槛,从此不再屈从别人的“船坚炮利”,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被压抑的民族自尊,也随之释放。

——《1964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材料三1966年10月,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元帅亲临马兰视察,看望了基地广大官兵。他在讲话中指出:“爆炸原子弹,它所产生的巨大威力来自不知强大多少倍的精神原子弹,这个伟大的力量正在引起强大的连锁反应,强烈地震动着世界。”

——马国惠少将《浅谈“马兰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背景。(不准摘抄材料原文)
(2)综合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
2019-01-0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1956年,党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迅速建立完整的科研队伍、学科体系和科研布局,实施“两弹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杨冬权《科技发展“迭代更新、超越千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完成了一次次跨越,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高能加速器到量子通信,从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航空、生物等领域的研究,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科学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逸铭《新中国30年的主要科技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作用。
2024-06-0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如果(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三 中国已成为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了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核能开发和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最少列举三点。
2023-09-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八一三事变前夕,上海机器厂颜耀秋等人发起倡议,“自愿将工厂机器迁移内地,以应军事制造之需”。8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工厂迁移案”,拨款56万元作为迁移补助费用。进行内迁总动员。工厂搬迁在战火纷飞中进行,往往是“敌机来了,伏在地上躲一躲,然后爬起来弄折,拆究马上扛走”,仅民生公司被敌机炸仿轮船16艘,职工牺牡116人。到1940年夏,在后方形成8个新工业区,有力地支援了中华民族神圣的抗战事业。

-摘编自曾长秋《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工厂的内迁及对内地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65年到21世纪初,三线建设前后长达40年,袁括13个省市自治区,重点是川、黔、甘、陕等地。当年出于战备需要,未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建设者,旁赴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隐姓理名,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用难斗。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远程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等都是在三线地区研制和认验的。三线地区建成了钢铁、有色金属、化学、机械制造、电子、航空及轻纺医药等工业基地,以及成昆、湘黔、青藏等铁路干线,形成了“钒钛之都”攀枝花、“科学城”绵阳、“航天城”西昌等6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线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作用。
6 . 1970年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成就是建国以来国家重视科技的结果B.新华社分析的原因客观、正确
C.“文革”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是发展科技D.此成就是中苏友好关系的结果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现代化的视觉中心”,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的快速跨越,由1978年的第十一位跃井至2010年起的稳居第二位。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摘编自徐曼、何益忠《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的重要举措。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