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下图是1978—199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来派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关于图中曲线变化的主要背景,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80年代初期下降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
B.80年代后期增高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
C.1990年波动是因为“南方谈话”影响
D.1994年后下降是因为贯彻十五大精神
2 .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2019-01-30更新 | 1751次组卷 | 4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3 . 人民银行决定自2018年11月16日起陆续发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币。其中的三枚30克圆形镁质纪念币背景图案分别为:禾苗和稻穗;某城市建筑、港口、拓荒牛雕塑及飘带等组合;某城市标志性建筑及桥、江等组合设计。对于设计者意图的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A.1984年深圳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城市
B.浦东新区是新世纪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的启始
D.共建“一带一路”正进入深入发展新阶段
4 . 1982年11月,陈云指出:“经济的搞活……就像鸟儿一样,要给它设定一个有范围的飞行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的笼子,让它在大小合适的笼子里飞”。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
A.“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B.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合作社运动方呈复兴之象。各省市设置专门行政机关指导合作社工作,国民政府也于1934年颁布《中华民国合作社法》来进行规范。1928年,中国合作学社、中国合作运动协会等民间研究机构成立,从事合作事业的宣传、指导及调查研究等工作。同时,中外私人合作团体热心指导我国人民设立合作社。尽管南京国民政府采取许多措施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社数和社员数年年有所增长,但合作社覆盖面仍然很小,并且各地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其所起作用是很有限的。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的解放区大力推动合作社运动和合作社的发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反对敌人的封锁和扫荡,建立独立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保障人民生活,都大力支持合作社经济。

——摘编自张念瑜《民国时期合作社发展的得与失》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农民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领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同构成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地实践的不断丰富,农民合作社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称谓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演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下,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是我国的农民合作社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合作社的最大区别,也是中国农民合作社独具的特色。19959月,国际合作社联盟重新确定了合作社的基本价值,进一步修改了合作社原则,以指导世界合作社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田友《农民合作社称谓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民合作社称谓演变的原因。
2024-01-1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51 年上半年,村里分地,我帮忙登记。那时,天天都在村部,与农会的干部同吃同住。我们家也分了一点地,大概十来石。有了地的农民,大家很上心,忙着给自家的地增肥。过去到了冬天,农民们基本不干农活。土改过后,冬天大家也下地了,做些平整修补的活计,地里连一块石头都给捡出来,崩掉的缺口更是修得好好的。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猪。 平常就是喂的是菜和猪草,催肥的时候喂粮食。猪吃得多,拉得也多。还   有鸡,鸡粪也多了。肥料就有了。这样,农业生产很快就上去了。我们村的情况是,产量翻了番。

——摘编自《段应碧口述:我所亲历的农村变革(19491978)》

材料二:1998年10月,有亲历者总结农村改革过程时指出:农村改 革并没有一幅事先描绘好的蓝图。它是在农民、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和中夹领导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是因为出现了改革力量得以成长的环境,农民的力量得到显示,各种政策主张得以充分释放。

——摘编自《农村改革第一次政策突破》

材料三   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须证工作,确定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 的物权保护,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九,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 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 不动摇。要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段应碧所述历史事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农业政策发展变化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是197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政策不放行,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不可能搞得那么快,而且一下子铺到全国。没有政策的跟进和各级领导人的认可、默许甚至支持,最终到高层形成政策,也不可能顺利实施。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和扶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五动的过程,有自发的,我们同意一个观点,就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地区竞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当时,羊毛大战,烟叶大战等等,竞争很激烈。地方政府成了有限贵任公司,等于说成了市场主体。张五常认为,地区竞争是最好的制度。国内经济学家不认同,认为市场越发育,改革越深化,政府越应该往后退,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农村政策,实际上还是一个调整的政策,一个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一个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生产队的自主选择权,后来这个效果很明显,所以获得了高层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在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为什么效果出来了,几方面得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市场繁荣了,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狂购解决了,这三方面都得利了,所以这提高了农村改革信誉,提高了整个改革的信誉,提高了改革的信心。

——摘编自萧冬连《从历史学角度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期农村改革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10 . 1983年英国学者杰克·哥瑞参观了山东烟台桃村,在总结桃村致富的经验时指出,“把原来只为本村服务的面粉加工厂和服装厂,扩建成面向广大市场的厂子。把产品销到远方去。办旅馆、饭店、百货公司,发展面向社会的服务业。”关于桃村致富原因的表述,最合理的解释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C.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D.山东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推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