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1 . “统购统销”政策在我国曾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随后对食用植物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它们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5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三、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析“统购统销”政策。
2024-05-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选择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我国的城镇化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19781991年的缓慢推进、19922001年的由慢到快过渡、20022011年的快速推进、2012年至今的快速推进但速度放缓等阶段。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城镇化推进模式。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从1.72亿人增长到8.13亿人,约占同期世界新增城镇人口的26%,对世界城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伴随城镇化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了从低水平到全覆盖、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的转型,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红键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历程、启示与展望》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960~1965年城镇化率出现明显波动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2024-04-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民族交融˙民族抗争˙民族振兴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儒家经典)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他经常在清微堂、苑堂给群臣讲经,或亲临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即使在巡察、征伐途中,也同大臣在车上谈经论典,不肯停辍。489年,孝文帝立孔庙于京师;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495年,孝文帝亲祠孔子庙。孝文帝敬重大臣刘芳的儒学功底,主动与之联姻;一代大儒高允博通经史,多年参与孝文帝的军机大事,晚年还为孝文帝议定律令,因此常受孝文帝的赏赐与恩惠。

——摘编自李世龙、刘惟《北魏孝文帝治国思想述论》

材料二

史料

亮欲都燕,先遣画工写京师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曲画其数,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以修之。

——《日下旧闻考》

说明《日下旧闻考》是乾隆年间编纂的有关北京史的书籍。材料大意是: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想迁都燕京(今北京),先派遣画工详细绘制北宋都城东京的图样,要求左相张浩等人按照图样修建都城。1990年,在北京丰台区右安门外发现的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考古研究证实其结构特点与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的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营造法式》是一部北宋官方颁布的有关建筑营造规范的书籍。

材料三   1938年7月,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举行大规模的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武汉各界民众对献金的反应十分热烈。短短5天内,参加献金的达50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100万元。“来献金的人中,有工厂的工人,有郊区的农民,有船员,还有人力车夫、店员、小贩,甚至还有乞丐”。“乞丐教养所全体乞丐绝食一日,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献。这些感人的事例真是成千上万!劳苦大众捐献的这一点一滴的血汗钱,这不是钱,是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是对胜利的希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序号意义非凡的“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史事)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小岗村被誉为“农村改革第一村”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
1987年,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

——摘编自吴颖《40年改革开放之路,40个意义非凡的“第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尊崇儒学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3)提炼材料三中史事所体现的抗战精神,并指出该史事的背景。
(4)从材料四中选择两个史事(写出序号),分别说明其意义。
2024-03-2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开始,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缺乏的资源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大黄山煤矿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1958年自主建成投产。同时,汾西矿务局对南关煤矿紫金沟煤矿中央井进行了技术改造,完成了两渡煤矿张家峪斜井、河溪沟竖井和崔家沟井的建设任务,为战略西进构建了稳固的大后方,也服务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摘编自《新中国重要文献》

材料二   19637月,苏联与蒙古签订针对中国的关于加强蒙古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并向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次年,美国驱逐舰在北部湾与越南海军发生激战。当时,我国14个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1965年中央开始着手实施三线建设。对一、二线经济建设采取“停”、“缩”、“搬”、“分”、“帮”等项措施。搬迁至三线地区的项目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国防尖端项目的建设实行“山、散、洞”原则,以此开展三线建设。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

材料三   1983年贾增文儿子结婚时已经改革开放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打破了“大锅饭”时期的慵懒散,分田到户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致富的热情。在城市,“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市浦东新区不断发展创新。

——摘编自《改革开放之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煤矿业政策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工厂迁徙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所采取的措施。指出中国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开放的标志。
2024-04-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A)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自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革在小岗村取得成功之后,在1979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当时农村最贫困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从1980年开始首先实行“大包干”的决议。1980年年底进行清点时,发现全国有14%的生产队采用了“大包干”的形式,不管这些生产队原来的生产情况如何,在采取了包干到户的这一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81年开始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到全国,在当年年底实行的生产队就达到了45%,第二年提高到80%,到1984年全国农村99%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摘编自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材料二   1998年以来,为解决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突出问题,国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了近1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实践证明,“村村通”是各级政府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工程,对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广大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村村通”工程的意义。
2024-02-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 “如设1950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12月为92.41952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自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革在小岗村取得成功之后,在1979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当时农村最贫困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从1980年开始首先实行“大包干”的决议。1980年年底进行清点时,发现全国有14%的生产队采用了“大包干”的形式,不管这些生产队原来的生产情况如何,在采取了包干到户的这一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81年开始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到全国,在当年年底实行的生产队就达到了45%,第二年提高到80%,到1984年全国农村99%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摘编自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材料二   1998年以来,为解决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突出问题,国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了近1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实践证明,“村村通”是各级政府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工程,对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广大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村村通”工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2024-01-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资料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指出针对农村改革的制度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中“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表现。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体现由“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合作社运动方呈复兴之象。各省市设置专门行政机关指导合作社工作,国民政府也于1934年颁布《中华民国合作社法》来进行规范。1928年,中国合作学社、中国合作运动协会等民间研究机构成立,从事合作事业的宣传、指导及调查研究等工作。同时,中外私人合作团体热心指导我国人民设立合作社。尽管南京国民政府采取许多措施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社数和社员数年年有所增长,但合作社覆盖面仍然很小,并且各地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其所起作用是很有限的。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的解放区大力推动合作社运动和合作社的发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反对敌人的封锁和扫荡,建立独立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保障人民生活,都大力支持合作社经济。

——摘编自张念瑜《民国时期合作社发展的得与失》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农民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领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同构成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地实践的不断丰富,农民合作社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称谓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演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下,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是我国的农民合作社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合作社的最大区别,也是中国农民合作社独具的特色。19959月,国际合作社联盟重新确定了合作社的基本价值,进一步修改了合作社原则,以指导世界合作社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田友《农民合作社称谓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民合作社称谓演变的原因。
2024-01-1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自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变革在小岗村取得成功之后,在1979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当时农村最贫困的“三靠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从1980年开始首先实行“大包干”的决议。1980年年底进行清点时,发现全国有14%的生产队采用了“大包干”的形式,不管这些生产队原来的生产情况如何,在采取了包干到户的这一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81年开始政府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到全国,在当年年底实行的生产队就达到了45%,第二年提高到80%,到1984年全国农村99%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摘编自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材料二   1998年以来,为解决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突出问题,国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了近1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村村通”工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2024-02-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襄汾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