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市镇,作为周围乡民商贸的集散地以及地主乡绅居住的集中地。其中少数大镇的繁华必依赖丝、棉等跨地区的贸易发达而成气候,追究其原因,而该镇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例如经丝技术为南浔人所独创,对生丝、绸缎的鉴识,南浔、盛泽的牙人、牙商较之他地更为精明,以及若干公馆、会所以及商业组织的有力参与,等等。总之,事在人为,都是市场“物竞天择”的结果。明清市镇的形成往往是在离县城较远、数县交集的“两不管”地带率先出现;离县城较远,路途为河湖港汊分割,村落细碎成网,小市镇数量反而多起来。有些大市镇的发展,其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 “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

——摘编自《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现实样板。此后,政策进一步趋向积极。1984年,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到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四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某些产品,国营企业生产亏损,乡镇企业生产却能盈利,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1987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背景及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79年初,新华社、《人民日报》对安徽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情况作了连续报道,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肯定了他们的经验。这组报道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首批经济特区的建立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3 . 【人口与经济】

20233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逐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国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统购统销的制度被逐渐放开。1981年7月,国家物价总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布《农副产品议购议销价格暂行管理办法(草案)》,推动农副产品议购议销活动的发展,搞活市场。1983年1月,中共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对重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派购是完全必要的,但品种不宜过多。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农产品,继续实行统购派购;对农民完成统购派购任务后的产品和非统购派购产品,应当允许多渠道经营。1983年10月,国务院发出《批转商业部关于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组织多渠道经营的报告的通知》,将商业部主管的一类农副产品由46种减为21种,其余25种农副产品降为3类,交行市场调节。

——摘编自曾欣龙等《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随后对食用植物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它们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9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5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5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71个,增加了2.48倍;而建制镇却由2173个发展到18925个,增加了7.71倍,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2023-02-08更新 | 27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为什么?效果出来了:农民解决温饱问题了,市场繁荣了,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征购解决了。这提高了农村改革信誉,提高了整个改革的信誉,提高了改革的信心。这说明(     
A.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商品供需矛盾B.经济建设重在坚持人民自力更生原则
C.农村经济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2023-01-05更新 | 364次组卷 | 1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有关史志记载,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现象:“八分桑柘二分禾,万顷池塘错犬牙。白手生涯人自给,缎丝采叶捕鱼虾”;“禾田多变塘基,莳禾之地,不及十一,谷之登场亦罕矣”;“境内无稻田,仰籴于外”;“旧原有稻田,今皆变为基塘,民务农桑,养蚕为业……女善缫丝。”

塘泥是桑基的主要肥源,每年冬季塘鱼起捕,干塘后把塘泥运上桑基作肥料。栽桑养蚕,蚕沙(粪)施入鱼塘后,既起肥料作用,又可作为鱼的直接饲料。“桑基鱼塘”造成生态的良性循环,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很快在太湖地区推广开来。

——摘编自邢湘臣《从“桑争稻田”看明清发展“桑基渔塘”的必然趋势》

材料二   江苏吴江县历来是我国著名的湖丝产地,蚕丝收入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1929年,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在弦弓村组织村民成立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村民共入股集资753股(每股20元)。合作社社厂合一,由理事会进行管理,生产技术由女蚕校师生负责。丝厂生产分剥茧、煮茧、缫丝等8个职能部门,共有坐缫车32台,招募本村女工80余人。女工采取计件工资制,按劳取酬;原料茧由社员提供,据合作社章程按质论价收茧。丝厂经营以自缫自销为主,年终结算时社员获得丰厚的红利。

——摘编自周德华《中国首家农村股份制合作企业——开弦弓丝厂》

材料三   1929年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一书中将弦弓村(江村)丝厂的创办称为“中国农村工业中大改革方案的先驱”,是完全不同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大工业设想,是将现代机械引入农村的伟大变革。他认为,“国内许多轻工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到都市中去,才能提高技术,把加工业放到原料生产地,有着很多便宜”。1981年,费孝通再访江村,江村的家庭工业开始复苏,家庭副业的收入占到了个人平均总收入的一半。1983年底,费孝通以此写出《小城镇再探索》首次提出“苏南模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引人瞩目的成长模式之一。

——摘编自吴晓波《跌宕一百年》

(1)指出材料一中明清时期江南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弦弓村丝厂的生产经营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费孝通高度评价的江村模式的历史意义。
2022-12-28更新 | 25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乡镇企业是由社队企业发展而来的,萌芽于建国初期的农村副业和手工业。1984年,中央4号文件正式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概念,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逐新路,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经济格局。乡镇企业的“新”主要指(     
A.引领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方向B.开启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先河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趋势D.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2022-12-12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邓小平曾说:“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由权……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中共中央为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