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1950年7月,政务院全体会议决定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有重大合理化建议”、“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等;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体制转型对思想观念的影响B.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取得重大进步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大成果D.国家愈加重视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2024-01-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20世纪80年代初城乡商品流通和价格体制改革的相关信息表。这些举措(     
1982年6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
1983年2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农村商业流通体制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
1984年7月,国务院批转《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报告》
A.扭转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B.拉开了城市体制改革的序幕
C.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大转移D.促进了农村消费结构的调整
2023-12-16更新 | 132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是近现代中国富强道路上不可缺失的重要推手。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时期城镇总人口增加数人口移动人数劳动力移动人数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劳动力移动平均人数
19821990871565103208814401
19911995497939012020780404
199620001073210237573220301146

——据《中国统计摘要(2002)》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导致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内部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什么?简要分析采取该战略的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2023-11-14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民家庭费用分配百分比(%)

分类食物房租衣服燃料杂项
中国58.95.37.312.316.2

——整理自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

材料二   1980年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农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比(%)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
生存型
消费
食品61.7887.9857.7858.8158.6249.1370.3545.4841.0933.05
衣着12.339.707.776.855.755.826.025.96
居住13.8718.2417.3513.9015.4714.4919.0620.88
发展
享受型
消费
交通通讯0.3712.021.761.442.585.5729.659.5910.5212.61
家庭设备2.535.105.295.234.514.365.345.92
文教娱乐5.123.915.377.8111.1811.568.3710.51
医疗保健2.102.433.253.245.256.587.449.17
其他1.971.130.741.763.142.132.151.89

——整理自王小华等《习惯形成与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验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民家庭消费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0年以来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近代以来农民消费变化的启示。
2023-08-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农民的变迁就是新中国发展、进步、成长的缩影和生动映照。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农民的变迁

视角农民的变迁
生产方式由分得土地时的个体经营转变为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统一经营
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是现代文明慢慢渗透到农民生活中的过程
阶层结构从单一的政治分层为主的阶层结构逐渐向以财富、权力、社会声望等为主的多元社会分层的过渡
社会流动由新中国初期的无序流动向人民公社时期的停滞、凝固的转变
社会心理从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到被政治化运动所限制下的个体意识的缺失,从对民间神灵的崇拜转为对领袖的崇拜,从求富的心理到均平心理的转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变迁

视角农民的变迁
生产方式由集体生产到家庭经营的转变,家庭成为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家庭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下的生活状态,正在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消费型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经历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
阶层结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正在从单一同质性的阶层结构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称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多元异质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流动农民的流动性较之以前逐渐增大
社会心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其社会心理也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状态,既有现代性的民主法治意识,又有传统道德观念;既有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又有传统小农的自由懒散

材料三 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社会的公民化和国家的法治化潮流不可阻挡,农民也将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当今中国,农民似乎成了社会问题的主要承载者,意思是说,农民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在现代化过程中,种种问题均由农民这个主要的社会群体来承担。中国农民将走向何处?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张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2013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影响农民生产方式、社会流动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变迁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影响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流动、阶层结构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变迁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你认为其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6 . 如表所示是第一至第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 (        
次序时间主要内容
第一个1982年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
第二个1983年放活农村工商业
第三个1984年发展农村商品生产
第四个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
第五个1986年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农村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多次反复
7 .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农村经济之衰落,中国共产党主张先“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再开展乡村建设。党的领导人和党员骨干深入农村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关于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推进苏区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趋理性和成熟。战争条件下的乡村建设,不仅保障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给养,取得了抗击侵略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为新中国党在农村基本制度的创立和农业农村全面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至1978年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建设和水利基础建设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打机井230万眼,灌溉面积达7亿亩。以农田水利为重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效果。1983年,中央指导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沿“实行政社分设”的方向推进。到1985年春,“全国5.6万个人民公社、镇,改建为9.2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取消了原有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建立了82万多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层治理的“乡政村治”格局正式形成。自党的十六大开始,面对“三农”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党和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景新《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和阶段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乡村建设的意义。
2023-03-25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伊莎白·柯鲁克、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材料二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西柏坡拥军小歌》

材料三 1950年至1952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土改》


(1)依据材料一,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三次土改分别是怎样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两税法推行,政府便一任民间农田之自由转移,失却为民制产的精神。结果自然引会引起土地兼并,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而奖励了地主的剥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它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广大老百姓希望尽快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改变长期缺吃少穿的局面。

——摘编自李忠杰《改革开放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通览》

材料四

年份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1397133.6
19907662.1686.3
200024915.82253.4
2017109331.713432.4

——摘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推行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封建制度根基”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依据材料四,简要说明改革开放的成效。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2022-03-0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