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一首来自辽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鸿雁代表从家乡带来的民谣在代表中间广泛流传开来:“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走进新农村,就有新感受。吃穿不用愁,网络处处有,益起安居楼。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政通人和乐悠悠。”民谣所透露出的时代信息主要是
A.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
B.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C.近代科技已深刻影响着生产与生活
D.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
2019-06-1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2 . 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2019-06-08更新 | 9080次组卷 | 78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据统计,1978—198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9.2%,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消亡
B.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
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D.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2019-05-08更新 | 139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第四次考试历史试题
5 . 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加强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
6 . 下图是建国后某农村某一时期的票据部分,对票据所反映的生产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注:承包产量、应征农业税任务数、主粮单位为斤)
A.反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体现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
D.大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7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大致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中国政治力量在受到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必要制约的同时,大致维持了自我规范和引领资本力量于社会力量的能力。中国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国超越西方具有决定性意义。该观点认为
A.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B.三力平衡政治引领是中国崛起的保障
C.社会力量通过互联网影响政治和经济
D.资本力量创造了财富增长的世界奇迹
8 .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两次调整。这两次调整的共同原因是

A.为了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D.把农村经济纳入计划经济轨道
9 . 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C.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清山带笑颜。

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一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二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三: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材料一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这种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的时间于何时?
(2)材料二表明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
(4)结合材料四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