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表1全球因特网用户     

时间数量
1996年6000万户
2010年20亿户

表2国际直接投资额       

时间数额
1997年4000亿美元
2010年13462亿美元

表3 高、低收入国家人均GDP比较

时间比值
1990年51.3:1
2017年55:1

——据《世界现代史(下册)》、世界银行数据等整理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许多全球性挑战越来越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付。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朋友圈。中国以开放姿态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努力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让各国人民一起过上好日子。2017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举行,这次盛会探索建立新型的政党关系,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2018年6月,习近平强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1、表2所反映的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指出表3所反映的人类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哪些方案?并列举两则事例说明中国是如何践行这些方案的。
2024-02-2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的好坏有着密切联系,经济衰退则容易催生右翼民粹主义。随着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加剧,加上国家治理危机的影响,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得以借势崛起。反对外来移民和多元文化的社会文化政策,反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经济贸易政策,构成了当前欧美右翼民粹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这些主张被极右翼政党采纳并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以民主的旗号“反民主”和“反全球化”。

——摘编自吴宇、吴志成《全球化的深化与民粹主义的复兴》

材料二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摘编自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1)据材料一,分析当今西方右翼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对世界发展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出的科学方案,并概括其实施的有利因素。
2023-07-1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加强全球治理,谋求自身发展,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材料二:承认并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元化是多极化时代的重要国际关系原则。过去对“模式”的理解,偏重于“普世性”,甚至要成为唯我独尊的和强迫别人接受的一种“样板”。而在普遍理解的是,“模式”“狭义化”了,只是各国自己选择的一种不同于别人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既有“中国模式”,也有“俄罗斯模式”“印度模式”“巴西模式”和“南非模式”种种。各种模式各有长短,可以相互探讨和相互借鉴,而不能自吹自擂,更不能强制推广于世。

——吴兴唐《国际格局多极化的新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全球治理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多极化时代提出“发展模式多元化”的依据。
(3)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模式”的含义,并指出中国为全球治理所作的贡献。
2023-10-11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中发展共同体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二战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二   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作出了哪些调整?
(3)据材料三概括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结合“冷战”后的相关史实举2例佐证福勒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