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阿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如1967年和1973年的两次中东战争险些引发美苏在中东的直接对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引发西方二战后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982年黎巴嫩战争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未曾断过,但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但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却集中在伊拉克。伊拉克战后,中东局势发生巨变。美国挟伊战速决之势,谋求单极世界霸权,中东地区成为其建立世界秩序的试验场。在美国新的中东战略中,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对中东进行“民主改造”成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战略框架下,美国中东战略的重心正在东移。这种变化不仅给阿以冲突的基本格局带来冲击,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阿以双方,使双方进行战略调整。中东地缘政治的巨变,也使外部国际力量调整在阿以问题上的立场。

——摘编自余国庆《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嬗变与阿以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以冲突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2023-08-14更新 | 14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东各国竭力扩充军备的原动力,始于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阿以冲突的不断激化。许多国家纷纷扩充军力,地区军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跃升。20世纪下半叶,伴随地区霸权的争夺和战争频发,以色列、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在民族问题、领土争端和教派分歧等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时,美国、前苏联、欧盟等为实现各自的战略图谋,不惜利用中东地区的内部纠纷,长期提供军事支援、开展军火贸易。在中东地区这块世界“石油宝库”上,大量国家的军火贸易采取“石油美元换武器”的形式,巨额石油收入为采购现代化武器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中东地区各种高精尖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扩散对有关国家的社会发展、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当前,海湾六国的先进武器技术几乎全部从外部引入,势必增强这些国家的对外依赖程度。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大大削弱了海湾地区的安全系数,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东安全环境将愈加险恶。此外,中东地区的军备扩散,特别是核军备的扩散,为恐怖活动提供了方便,对国际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摘编自刘正茂、岳杨《试析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东地区军备竞赛扩大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东地区军备竞赛扩大的影响。
2023-05-14更新 | 91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9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93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对原南联盟的空中打击行动正式开始,科索沃战争爆发。在战争中,北约采取多种措施打压传媒设施,限制舆论报道,力图实现新闻封锁。同时,还将运输机专门设计和改装成“空中广播站”,抢占南联盟电台频道,干扰其电台的广播;通过欧洲卫星通信组织,停止为转播塞尔维亚节目的电台和电视台提供卫星服务,封锁信息;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和常设链接等方式,对南联盟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在线宣传,大量发布反南联盟政府的材料。

美国称,科索沃“有10万多人目前下落不明”,英国《卫报》称塞族人“在科索沃杀害了数万名阿尔巴尼亚族居民”。西方主要报纸每天至少用两三个整版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发生在旧大陆的这场北约参与的战争,各报报道的重点并不是每天的战况而是从各个角度阐述这场版争的必要性。西方世界响起了一片“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人道主义干涉有理”的鼓噪。有人甚至把科索沃战争吹捧为一场外交“革命”:“这可能是第一场不以国际利益为名,而以道义和价值观为名所发动的战争”。科索沃战争因此被树立为“新干涉主义”的典范。

——摘编自方水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索沃战争中西方国家实施舆论战的政治目的。
2023-05-14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9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4 . 纺织业是人类生存中的重要行业,也是近代以来国际上竞争激烈的领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植棉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直到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都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我国的棉纺织品不仅为百姓提供了精美的衣着原料,而且销售到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国。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过程中,中国棉布的外销数量持续增长。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机及与之配套的复杂的机器系列相继问世及大地提高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力,……经历百年的抗争后,印度彻底从棉布出口国变成进口国,英国还将目光投向当时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到1831年,中国棉纺织贸易首次由出超变入超。鸦片战争后,“美国棉”“英国纱”“东洋布”充斥在中国市场上,中国本土棉花产业急剧萎缩。

1893年,张之洞从美国引入陆地棉种子,在湖北试种初步获得成效。此后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及一些棉纺企业,不断大量从美国引入陆地棉种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国家采取了扩大棉田面积、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更换优良棉种等措施,棉花播种面积扩大一倍多,为中国成为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及消费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由产棉大国变为产棉强国,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新疆三大产棉区。目前,我国棉花产销一体化成熟,郑州交易所取得了棉花这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新疆长绒棉是由海岛棉培育而来,具有暖和、透气、舒适的特点,而且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深受市场欢迎。2020—2021年新疆棉产量520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自人工合成纤维诞生以来,棉花占全球纤维消费的比重逐渐下降至30%左右,今天,全球每年约生产5200万吨的石油基合成纤维,几乎是全球棉花产量的两倍。21世纪20年代,美国以人权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工厂”,实际上是想要将中国从全球纺织龙头的宝座上拉下来,打击中国对全球纺织业的绝对支配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金生的《棉花:曾经改变世界格局的“神奇之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明清以来影响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历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1世纪20年代“中美棉花战争”认识。
2024-01-22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大国为争夺世界环境发展事务的领导权而展开激烈竞争。美国自恃财大气粗,以“环境领导人”自居,日本则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承诺5年内提供1万亿日元的环发援助,限制有害气体的排放,赢得了超级环保大国的声誉。在1997年的京都气候会议上,欧盟积极主张发达国家将有害气体排放量削减15%,促成签署《京都议定书》,受到世界的好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试图争夺世界环境发展事务的领导权,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地位。

——摘编自王淑贞《欧盟环境外交研究》

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概括西方大国针对环境问题的措施,并评析其中一方的根本目的。(要求:选择任何一方均可,并阐述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二战结束前,苏联的对外经济关系以1931年为界可分为两阶段,苏联在第一阶段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参与世界经济,在第二阶段开始收缩对外经济关系的规模,努力要实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1931年后,由于斯大林把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看成解决经济困难的一种暂时手段的错误认识,苏联的对外经济联系规模开始收缩,形式也逐渐单一化。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苏联同许多国家的经济联系,经济联系的形式主要是由同盟国按租借法案提供的军事援助,对外贸易的规模进一步缩小。

——摘编自张俺元、卢志渊《论1918~1945年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

材料二   从2014年3月以来,欧美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经济制裁,制裁领域包括能源、金融、军事、工业等俄罗斯经济的主要方面。外部制裁加上国际能源价格的低位走势使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能源方面,俄罗斯能源产能与国际地位将被进一步削弱。金融方面,2014年,卢布贬值超过了50%,俄罗斯外资流失预计高达1000亿美元,俄罗斯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将有所增加。农业方面,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必然提高其国内消费成本和食品行业的价格。对欧盟而言,尽管相互制裁有利于平衡欧俄贸易结构,但也加大了欧洲经济复苏的难度,欧盟在此次制裁与反制裁中可能会损失400亿~ 500亿欧元,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士认识到俄罗斯的衰落对欧洲是危险的。

——摘编自吴鑫凯《俄罗斯经济危机与俄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1年前后苏联的对外经济关系不同阶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美制裁俄罗斯的影响。
2023-06-21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第39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10-26更新 | 33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结束后,原有的国际平衡被打破,既有的民族、领土争端矛盾逐渐暴露,加上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同意,对南联盟发动空袭。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总军费高达7630亿美元,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令这次战争再次诠释了科技是现代军事实力的重要支柱

——摘编自王亚娟《第二次海湾战争是为了石油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频发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维和行动就成为其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举措。维和行动的范围也由监督停火,建立隔离地带,向监督选举、组织公民选举、保护与遗返难民、武装护送与人道主义援助、解除冲突各方武装,直至建立临时权力机构等方面扩大。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改变了过去由美苏对抗而导致的无所作为的局面。据统计,19481988年,维和行动共计16次,而在19891994年达18次,维和地区从亚非拉地区向欧洲大陆伸延,参加维和的国家多达70个,派出军事观察员2000多人、蓝盔部队7.3万人。仅1994年维和行动就耗资30多亿美元。但是,近年来美国等一些大国利用联合国的维和举措,动辄以设置“禁飞区”“安全区”相威胁,提出“内战非内政”“扩展民主化”等;鼓动联合国授权,出兵索马里,捉拿反对派头面人物;出兵海地,推翻军人政权;等等。

——摘编自余起芬《联合国风雨历程5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断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挑战。
2023-04-29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1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2023年【暑假分层作业】高一历史(统编版)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材料一   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了解决或缓解,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在增长。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愿意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材料二


材料三   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与此同时,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材料四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维和行动就成为其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举措。维和行动的范围也由监督停火,建立隔离地带,向监督选举、组织公民选举、保护与遗返难民、武装护送与人道主义援助、解除冲突各方武装,直至建立临时权力机构等方面扩大。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改变了过去由美苏对抗而导致的无所作为的局面。据统计,19481988年,维和行动共计16次,而在19891994年达18次,维和地区从亚非拉地区向欧洲大陆伸延,参加维和的国家多达70个,派出军事观察员2000多人、蓝盔部队7.3万人。仅1994年维和行动就耗资30多亿美元。但是,近年来美国等一些大国利用联合国的维和举措,动辄以设置“禁飞区”“安全区”相威胁,提出“内战非内政”“扩展民主化”等;鼓动联合国授权,出兵索马里,捉拿反对派头面人物;出兵海地,推翻军人政权;等等。

——摘编自余起芬《联合国风雨历程50年》

主题二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材料五


材料六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主题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七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材料八   有人这样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们)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中国提供的中国方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断发展的表现。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挑战。
能力提升
(6)据材料五,分析20世纪后半期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
历史纵横
(8)阅读材料七,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9)你同意这种理解吗?谈谈你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3-07-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3·纲要下册第23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