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阿富汗的曲折发展】

材料   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央,自古以来即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19世纪英国先后发动两次侵阿战争,迫使阿富汗沦为半殖民地。1919年,阿富汗在第三次英阿战争后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阿富汗政府推行中立外交,大力发展与在本地区没有殖民传统的德国、意大利及土耳其、伊朗等穆斯林邻国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富汗宣布中立,避免了英苏可能的入侵。1953 年阿富汗政府加强与苏联的关系,莫斯科向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军事、经济援助和外交支持。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因此加强了对阿的援助。1978年以前,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的阿富汗与东西方同时保持着平衡的关系。

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建立亲苏政权,结束了中立外交的传统。但阿富汗人民将该政权视为非伊斯兰的苏联傀儡,开始了一场广泛的反政府武装斗争。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这场斗争又演变为一场空前规模的全民抗苏战争。1989年苏联撤军,阿富汗内部矛盾开始表面化,这些矛盾涉及意识形态、部落、民族、教派及领袖个人,国家陷入连年内战,并接纳了国际恐怖主义势力,阿富汗从此演变为对欧亚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

——摘编自黄民兴《阿富汗问题的历史根源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前阿富汗长期奉行中立外交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阿富汗放弃中立外交传统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10-26更新 | 339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颜色革命”是专指以某种鲜花或物品的颜色为代表的一种亲西方尤其是亲美国的一种政权变更行动。美欧国家的情报部门通过各种民间或半民间组织培育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精英”,扶持当地“反对派”,支持当地民众以街头政治的方式夺权,建立亲美疏俄的政权。“颜色革命”在自2003年起的三年时间内,先后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连续发生。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发生动荡时,美国政府均通过情报机构向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传递带有威胁的信息,暗示他们必须下台。“颜色革命”发生的独联体地区存在着民族矛盾、贫富矛盾、经济矛盾三大矛盾,这些矛盾丛生交错,导致政治分裂、派系林立。

——摘编自曾枝盛《颜色革命及其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欧中亚地区“颜色革命”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欧中亚地区“颜色革命”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因素愈加复杂、多变,使对于世界各国乃至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虑。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统,往往把文化作为它的积聚地。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推销自己的文化以实现其意识形态扩张的战略企图。面对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权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本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及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摘编自郝保权《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及其意识形态意涵的战略沉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围绕“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自信”等关键词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0-02-03更新 | 722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俄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就意识形态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这两个事件的全部影响。

——摘编自[]约翰. W.梅森《冷战》


材料二   在外交政策的制订上,苏联缺乏安全感,相反,美国很有安全感。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他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三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文明与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分裂和冲突。
“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不过,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跫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一划线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美两国具有不同安全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苏美两国是如何维护其自身“安全”的。
(3)分析材料三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举例说明“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