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改革关乎国家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对于博闻、辩慧及游居者,一概加以排斥……且矛头对准儒家……攻击“仁”,将“孝”“悌”明列为国害……(认为)人民生活有规律,人民力量集中在农战,国家必定强盛……商鞅重整家庭组织和社会制度……将人民的心志和力量集中于农战。

——郑良树《商鞅及其学派》

材料二   (荀子约于前262年入秦,评价说)“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士大夫……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朝廷,其间听决(了解、商决国家事务),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故四世有胜,非(侥)幸也,数也。故曰……治之至也。”

——(战国)荀况《荀子强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聚力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聚力点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效果。
2020-07-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材料二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轼批驳商鞅的理由。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变法。
2019-01-30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江苏沭阳县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整顿吏治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商君书》

材料二鞅新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及(秦国)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为整顿吏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是如何解决官员违法问题的。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吏治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吏治建设的看法。

4 . “法治”的主张在中国历史悠久,从古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法治”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纡尊降贵,延见臣庶,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之方,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夫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治”主张和“法”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法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有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试从材料三的法治主张说明这一观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以来“法治”思想发展的特征。

2018-01-1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选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法治,的主张在中国历史悠久,从古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法治”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大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殷忧所以启圣,外患所以兴邦,不胜大愿,伏愿皇上因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先罪己以励人心,次明耻以激士气,集群材咨问以广圣听,求天下上书以通下情。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纡尊降贵,延见臣庶,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之方,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夫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法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2)简述材料三提出的背景,有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试从材料三的法治主张说明这一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以来“法治”,思想发展的特征。

2017-06-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遂王诸夏。……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 《魏书》卷110《食货志》
材料三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四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井田)废久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出商鞅变法中“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受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有何积极作用?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俄国官员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归纳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其实施有何意义?
2016-12-12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苏沭阳县高二下期中调研历史试卷
7 . 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古希腊和中国,梭伦和商鞅结合各自国情,厉行改革, 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
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上(雅典地区)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使商无得籴,农元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1) 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哪一措施?并从地理环境视角说明推行此措施的原因。
(2) 归纳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据此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或政策)。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各自政治体制带来的不同影响。
2016-12-12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苏宿迁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节选自《史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轶开始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决心推行变法.变法历时二^一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那些受到打击、惩治的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却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人告发“欲反”,被秦兵车裂而死.然而正如王充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材料二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其推行的新法,正如王安石所言:“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随着新法逐渐出台、实施,新法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和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王安石被迫两次罢相.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出任宰相,改革派官员纷纷下台,最终新法被废除.

——分别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七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历史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