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这一风尚在商鞅变法后于秦国更盛,请结合所学指出其更盛的原因。
材料二 从1896至1945年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革命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变卖嫁妆首饰一同赴日;钱恂任日本外交官时,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女婿去留学;云南省有龙氏一族去留学,一时传为美谈。
据黄福庆在《清末留日学生》中记述,“……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吸收新知,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但是他们踏入日本国土,鉴于日本维新有成,国势蒸蒸日上,而且各种书籍充斥市肆,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无形中,其思潮演变受到很大影响。”
留日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衡量国是的新标准,解放了中国儒生禁锢的灵魂,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没有留日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孙中山如是说。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留日学生的特点及其成因。
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法制改革的背景。
2016-11-27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零诊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3 . 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人,其生民也狭厄,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狃之以赏庆,导之以刑罚,使其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战无由也。功赏相长……故能四世有胜于天下。……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图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班固《汉书·刑法志》

材料二   大唐高祖起义至京师,约法十二条,唯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余并蠲除之。……至太宗即位,制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断右趾。其后……裴弘献又驳律令不便者四十余事,太宗遂令删改之。……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据有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于隋代旧律,减大辟入流九十二条,减入徒者七十一条。

——杜佑《通典·刑法三》

材料三   “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吸取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成败得失,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制定了我国现行宪法。同时,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秦国到秦朝,刑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同作用,结合所学,推测班固属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
(2)根据材料二,扼要指出从民本思想出发的《唐律》相较于“隋代旧律”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所体现的唐太宗对君、国、民三者关系的认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材料三对“我国现行宪法”制定的背景进行了分析,请概括其分析要点,指出审议并通过这部宪法的会议名称。②写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任务,概括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商鞅以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内各家,互相纠察。一家作奸犯法,别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发,就要同罪连坐。旅客必须有凭证才能留宿客舍。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客舍主人要问罪。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步过六尺者有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商人必须向官府登记各种奴隶(厮、舆、徒、童)的名字和数目,以便官府摊派徭役;提高市上酒肉税额——税额比成本高十倍;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经济变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经济变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夏朝,便有了连坐制的雏形。据《尚书》记载,被后人称颂为贤君的夏启和商汤在出征之前的训词中威胁部下,警告他们如果在战争中不听从命令,就会将犯者连同其子一并处死,这是族刑在立法上最早的记载。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商鞅主持建立了一套更加严密的“连坐制”。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正是连坐制度将秦国打造成部了一个绝对掌控在君主手中的社会,国家意志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商鞅设定的法律如同文一只大网,把整个社会牢牢罩住。连坐制度与宗法制度相伴整个封建文明始终,共同调整维护了几千年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朱永昌《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等


(1)概括商鞅推行什伍连坐制的背景。
(2)指出商鞅推行的什伍连坐制的特点。
2022-02-12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同时也使原本束缚力就不强的宗法血缘关系进一步被荡涤。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再次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父与子、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均属违法行为,并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即使父母健在,儿子也可依法从父母处取得一份家产,一改过去在家族财产继承方面只有嫡长子才能享有继承权的状况。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商鞅在谈及治秦策略时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行《分异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推行《分异令》的意义。
2021-04-19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上层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的正卿(相当于宰相)子产决心打破这种蒙昧,他主持制定了一套刑书并于公元前536年下令把刑书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看到。子产此举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的叔向致书子产表示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镇民之有争心(争斗、投机、钻营)也……民知有辟(法律),则不忌上……‘国将亡,必多制……”“子产顶着来自晋国的压力坚定不移公布法律并依法行事,受到民众欢迎,郑国的犯罪案件减少了,农业和商业也得到发展。公元前513年,晋国的赵鞅,荀寅也把范宣子制作的成文法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被称为“铸刑鼎”。鲁国的孔丘认为晋国“铸刑鼎”是亡国之举:“夫普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中之,民是以能尊其责,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qiǎn,违背),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践无序,何以为国”我国过现代著名史学家周谷城高度肯定“铸刑鼎”之举。他说、“反对自反对,批评自批评,而时代的迫切需要,终于把礼治演变而为法治。”

——据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的》、周谷城《中国政治史》及百度百科等资料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郑晋“铸刑鼎”的共同背景。

(2)材料中围绕“铸刑鼎”有人坚决实施有人出面反对,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说明郑晋“铸刑鼎”的积极意义。

2018-04-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复习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致仕,即年老退休,“还禄位于君”。致仕作为行政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形成一套制度,大约是在汉代。汉代规定官吏年满70以后,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退休以后,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朝廷给其原俸的1/3养老,以示尊贤,一千石以上各级官吏,朝廷不再发给俸禄。官吏年老退休,也是为国家让贤路。汉代致仕制度的推行,保证了官僚系统的流动性,增加了其内部的活力,有积极的意义,使汉代的行政制度比较完备。

——摘编自袁宝华主编《中国改革大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实施致仕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致仕制度的积极影响。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法治,的主张在中国历史悠久,从古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法治”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大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殷忧所以启圣,外患所以兴邦,不胜大愿,伏愿皇上因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先罪己以励人心,次明耻以激士气,集群材咨问以广圣听,求天下上书以通下情。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纡尊降贵,延见臣庶,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之方,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夫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法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2)简述材料三提出的背景,有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试从材料三的法治主张说明这一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以来“法治”,思想发展的特征。

2017-06-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