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如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        
《画策》“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
《赏刑》“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
2023-04-21更新 | 1436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       
A.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2023-02-02更新 | 47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2021-05-25更新 | 1106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
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2020-06-18更新 | 1398次组卷 | 3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均田制”推行的历史时段,并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6 . 秦国能够灭六国完成统一最主要原因是
A.通过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变少B.人民渴望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强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020-10-09更新 | 477次组卷 | 28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地关系与人人关系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

案例举证一: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

——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案例举证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1)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分析指出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调整“人地关系”的措施?
(2)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人人关系”的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 . 中国古代有多次影响深远的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秦国国情的变法思想体系,并以合理的策略和步骤在秦国推行。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以“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分两次颁布变法法令,让秦人逐步接受和遵从新法。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摘编自《宋史·神宗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效果颇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史》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态度进行简要评价。
2024-01-07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