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蜒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史记》记载:“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悝),尽地力,为疆君。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先富有而后推让。……有国疆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这一记载可用于说明(       
A.国家政治变动促进经济发展B.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政治变革改变社会文化风尚D.经济发展助推国家走向统一
3 .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秦国以军功赐爵受田的做法更是打破了世禄、世业的传统秩序,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B.世卿世禄制度完全崩溃瓦解
C.官僚政治产生发展D.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2024-05-31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水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均田制”推行的历史时段,并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战国时期,燕王哙因改革遭到太子及大臣的反对,最终被杀。赵武灵王因为改革,后来被卿大夫囚禁而饿死。秦国商鞅因为变法而招致车裂。这些事件说明战国时期(     
A.统治危机不断加剧B.礼崩乐坏局面出现
C.社会变革阻力巨大D.君主专制面临崩溃
2024-05-2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改革与革命】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革命与改革具有决定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确定了社会革命与改革的辩证关系,赋予了它们各自科学的理论内涵。革命,是社会进步的特殊形式。任何类型的社会革命,都能直接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革命只有在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关节,点上才发生,是有特定的历史条件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普遍形式。社会改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转轨换型,另一种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备,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除旧布新。

——摘编自张艳国《革命进程》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汉武帝以后,社会大家族又开始出现,比如东汉桓帝年间,姜肱几兄弟“友爱天至,常共卧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家大族的崛起B.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
C.察举制度的实行D.商鞅变法措施被废止
2024-05-1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359年,商鞅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4-05-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之前,其它各诸侯国也推行过一些针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如公元前684年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作丘赋”。这主要说明,当时(     
A.变革生产关系是大势所趋B.中央集权制度萌芽
C.君主专制加强D.阻碍了社会转型
2024-05-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在秦国担任丞相十年,“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促进了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因为“凌轹公族,残伤百姓”,“用法严酷”,以至于“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苏轼认为,商鞅虽使秦国走向富强,但政令严苛,使民众产生怨怒与抵触;“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因此,“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

——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司马光与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背景。
2024-05-0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