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宋代户籍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柴荣《透视宋代的土地兼并问题》


(1)提取宋代户籍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反映的经济总体特征,说明王安石变法对此有何影响。
2021-06-04更新 | 3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南宋浙东学派强调经世致用,主张积极改革时政。他们却否定王安石采用国家经营生产和贸易方式扩大财政收入的理财方法,尤其反对青苗法、均输法和市易法。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对市场自由的要求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
C.理学思想不再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社会结构变化影响国家政策制定
3 . 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A.王安石是不世出的全才B.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C.王安石对后世影响深远D.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4 . 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于
A.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B.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C.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5 . 司马光描述王安石变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司马光一致的是
A.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B.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C.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D.引用凶邪,排摈忠直,……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6 . 北宋初年,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占总人口的40%,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也就相应上升了。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赋役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政策D.土地流动不断加强

7 . 材料   今湖南西部及其周边地区为宋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原设羁縻州数十,由荆湖北路的辰州管辖,熙宁五年,王安石派新法主将章惇主持开发湘西地区。首先对梅山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招抚政策,“得主客户14809户,丁79089口,田260436亩”,增加了田赋等收入;然后颁布诏令宣布凡是藏匿于两江地区各种罪犯一律赦免,立功归顺还可获奖励,如敢制造事端立即捕杀;在新开发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如新建的新化县,于熙宁七年已建立县学,政府找给水田二百亩作为学田用作县学的经费等:以后又在湘西、湘中及西南山区陆续设置县、镇、察、堡等,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归顺宋政府直接管辖,这些变化都是王安石变法所带来的。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期间湘西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期间开发湘西的意义。
8 . 消费观念的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回答下列问题。

两宋时期两浙(江苏及浙江地区)之富为国之所恃,当地皆以奢侈为美为荣,浙东经济思想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南宋时期的陈亮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言道“①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②均输之法,惟恐商人之不折也”。他成为浙东经济思想永康学派代表人物。


(1)在陈亮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的变法内容,对上述材料给予解读。要求:提取和运用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准确、符合逻辑。

(清教)主张限制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认为把追求财富本身作为目的是极应谴责的,但是作为从事一项职业劳动的果实而获得,那便是象征着上帝的赐福……强迫节省的禁欲导致了资本的积累。在财富消费方面的限制,自然能够通过生产性资本投资使财富增加。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依据材料,分析清教的主张及其积极意义。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祭丧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官绅商富,国民之望,尤宜倡导朴素,化及全国。

——《政府公报》1912年5月


(3)指出民国政府的公报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的?概述影响近代社会消费观念变化的相关因素。

艺术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但如何真正读懂艺术并美化我们的生活和情操,这是值得研究的命题。



(4)任选一幅画作,简述该作品或其流派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背景。
2020-04-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中期“两税法”实施以后,土地制度逐渐变化,国家对土地采取“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姑定额取税而已”的政策,于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在宋代,土地买卖更加活跃,一些官吏豪绅大量购买土地……正如袁采所说的那样:“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正好为人们财富力量的转化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通道。于是,无论是土地所有者、还是土地的经营者都具有增加土地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土地产出增长的动力机制。……这时的小农经济行为已经从自给自足型向剩余产品商品型转变,并且有多生产农产品多向市场提供剩余产品的自主要求。

——据张锦鹏《制度变迁与宋朝小农供给行为研究》整理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土地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省制度遭到破坏,政事堂会议逐渐失去决策地位,皇帝直接参与的朝议制日益重要。肃宗时,长安东内始置延英殿,每侍臣召对,则左右悉去,故直言说议,尽得上达。”大凡大诛讨、建储、边防机要等大事,皇帝必召宰相至延荚,君相同决。延英议政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但若逢紧急事件过皆非时召见”,“延英宰相奏事,帝平可否’。延英殿专门商讨军国大政,其余庶政则由宰相在中书门下拟成熟状,经由皇帝画可而颁行。延英殿议政时宰相间党同伐异,争吵不休。按例参与延英议政的宦官首脑枢密使掌“出纳帝命一,往往乘皇帝不朝之机假传圣旨,恣行所肆。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后期延英议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朝后期的延英议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