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1 . 北宋初年,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占总人口的40%,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也就相应上升了。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赋役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政策D.土地流动不断加强
2 . 有学者说,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数百年之下依然凛凛有生气。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割据军阀, 加强中央集权B.实现富国强兵,克服统治危机
C.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经济D.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3 . 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这些措施
A.加强了君主专制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增加了财政收入D.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
4 . 王安石认为财政困难的症结不在于官吏之多和傣禄之厚,理财应“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以此为指导,他在改革中
A.大幅缩减官员俸禄B.集中力量整顿吏治
C.拨款从事商业经营D.废除原有的募兵制
5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6 .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目的D.强兵效果显著,解除了财政危机
2020-11-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据此可知,方田均税法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增加了政府收入
C.为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D.维护了地主权益
8 . 1071年,北宋政府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这一举措
A.改变了地方积弱的局面B.减轻了农民的财税负担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加强了全国的社会治安
9 . 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的他
A.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B.变法得到广大人民和上层官僚的支持
C.进行改革实现了北宋的富国强兵
D.通过改革实现了“兵农合一”的募兵制
10 . 宋代,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达20多人。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朝廷此举力图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
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
2020-09-28更新 | 839次组卷 | 18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练习-【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