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1 .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解决财政困难,加强军事力量B.消除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C.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D.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2 .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重要目的是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2018-05-02更新 | 467次组卷 | 29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级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对于仓廪制度,隋代进一步健全完善,不仅设置有常平仓,而且又新设了义仓,也属于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隋代常平仓建于开皇三年(583年)。此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置常平仓。政府在丰收的年份里用高于市场的价格籴入而保存起来,等到歉收时和某些地区粮食不够用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粜出去。隋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全国推行义仓制度,“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这一制度在实行过程中问题突出,从595年开始,隋文帝对其进行改革。《隋书》卷24《食货志》云:“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损费,十五年二月,诏日:‘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十六年正月,又诏秦、叠、成、康、武、文、芳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隋代设常平仓和义仓的目的,并概括隋文帝针对义仓制度的问题所推出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代完善仓廪制度的积极作用。
5 .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8-04-24更新 | 257次组卷 | 27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7 . 下表出示了不同人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人物评价
司马光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2018-04-12更新 | 402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均输法
④市易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9 . 【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扛、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一曰明黜陟。二府非有大功大善者不迁。……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九曰重命令。法度所以示信也,行之未几,旋即厘改。请政事之臣参议可以久行者,删去烦冗,裁为制敕行下,命令不至于数变更矣。十曰减徭役。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摘编自《宋史·范仲淹传》

(1)根据材料,以范仲淹为例概括清官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评价古代清官的历史作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