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9年后,全国各地发生了毁学事件,宜春毁学因斗争激烈,波及范围广,在社会上形成了轰动的影响力,并见诸《申报》《大公报》《时报》等报纸杂志。

在江西“宜春县北乡月前因收抽学捐致起乡民仇抗,会匪乘机从中煽惑,召集党类数千人围城驻扎,必欲入城肆杀”。《时报》指出:“宜春县学绅籍学苛捐,激成民变。”《申报》称“或谓该处绅董,因办学勒捐,处置不当,致激乡民之怒。”同时袁州学界纷纷认为徐贞等妒忌该地乡绅办学,“乘前革县吴征收统计,捏称学捐纠众围城胁”,难辞其咎。……在宜春,清末科举停废较为仓促,同时学堂准备不足,……“师资复缺,堂内课程强半是书院旧制。”巡防营勇与小学堂发生冲突,营勇含愤误杀、伤中学学生。

“学务自光绪二十九年开办至今,不下二十余所,虽尚未普及,而城乡市镇亦可谓渐次发达”。而经过毁学民变事件之后,宜春本地“毁全邑学校二十余所”。一直热心教育的地方乡绅心灰意冷,遍布乡村的士人开始从乡村流向城市。……民变平息后,政府以为宜春当地官员“惟平日于劣绅苛捐毫无防范,亦难辞咎”,以温和手段对待民众,这是以往政府所不具有的态度。与之相反的是,在面对政府的和善之举时,乡民仍是疑惧不已,“追夺之事,该乡本来附和,人众一闻拿犯……各有村抗拒之谣,营县退为难”。

——摘编自罗添尹《清末新政下科举废除的回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宜春毁学事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清末宜春毁学事件的认识。
2023-05-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的史书市场

1902年,书商在金陵乡试场前统计:“所销之书,以历史为最多,”《史论类纂》广告谓:“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通知今古,兼习外事”成为风尚。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

——摘编自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史书市场繁荣的原因,并简析史书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史书业的出路在哪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为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时务报》论说文中涉日篇目统计,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梁启超汪康年麦孟华徐勤章炳麟欧榘中汪大钧读者来搞佚名合计
全体5915124222136115
日本364541225059
比例61%27%42%100%50%100%100%39%0%51%
A.《时务报》激发了抗日热情B.甲午后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C.甲午战败推动国人关注日本D.维新派主张联日抵制欧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