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材料   “新政”的教育改革中,清政府运用了一系列“技术”来塑造自己一个新的形象。比如用课程安排与学堂章程来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对象;利用数据统计与问卷调查来控制章程的遵循情况等。这些做法在当时收效有限,加上清朝不久便灭亡,因此这些措施在学界评价不高。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关于在辛亥革命中大清帝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故事,而“新政”无非是这个过程中唯一、也是最后一次孤注一掷的徒劳之举。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新政”的教育改革,引进了地方自治机构,才是“新政”较为持久的遗产。

——郁汉友《晚清“新政”的再思考:以教育改革为中心的讨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政”教育改革。
2021-12-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备考诊断联考(一)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下表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这反映了(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

比较项

旗人 (包括满洲、蒙古、汉军)

汉人

合计

人数 (人)

28

90

118

比例 (%)

23.7

76.3

100

A.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B.中央权力不断下移
C.地方上重视洋务的推行D.新政改革成效显著
2024-01-19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梁启超在1902年统计,留日学生队伍成员极为庞杂,从十二三岁的少年到年逾花甲的宿儒,从青年学生到举人、进士,乃至有品第、有官阶的候补官员以及王公贵胄,几乎应有尽有。他们学习的科目非常广泛,包括理科、工科、外语、师范等,其中绝大部分学文科。对于上述统计结果的背景分析中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A.受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B.因清廷废除科举制度所致
C.国人急寻救亡图存新路径D.得益于清末新政社会环境
2024-05-2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强化考试(四)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9年后,全国各地发生了毁学事件,宜春毁学因斗争激烈,波及范围广,在社会上形成了轰动的影响力,并见诸《申报》《大公报》《时报》等报纸杂志。

在江西“宜春县北乡月前因收抽学捐致起乡民仇抗,会匪乘机从中煽惑,召集党类数千人围城驻扎,必欲入城肆杀”。《时报》指出:“宜春县学绅籍学苛捐,激成民变。”《申报》称“或谓该处绅董,因办学勒捐,处置不当,致激乡民之怒。”同时袁州学界纷纷认为徐贞等妒忌该地乡绅办学,“乘前革县吴征收统计,捏称学捐纠众围城胁”,难辞其咎。……在宜春,清末科举停废较为仓促,同时学堂准备不足,……“师资复缺,堂内课程强半是书院旧制。”巡防营勇与小学堂发生冲突,营勇含愤误杀、伤中学学生。

“学务自光绪二十九年开办至今,不下二十余所,虽尚未普及,而城乡市镇亦可谓渐次发达”。而经过毁学民变事件之后,宜春本地“毁全邑学校二十余所”。一直热心教育的地方乡绅心灰意冷,遍布乡村的士人开始从乡村流向城市。……民变平息后,政府以为宜春当地官员“惟平日于劣绅苛捐毫无防范,亦难辞咎”,以温和手段对待民众,这是以往政府所不具有的态度。与之相反的是,在面对政府的和善之举时,乡民仍是疑惧不已,“追夺之事,该乡本来附和,人众一闻拿犯……各有村抗拒之谣,营县退为难”。

——摘编自罗添尹《清末新政下科举废除的回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宜春毁学事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清末宜春毁学事件的认识。
2023-05-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表为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时务报》论说文中涉日篇目统计,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梁启超汪康年麦孟华徐勤章炳麟欧榘中汪大钧读者来搞佚名合计
全体5915124222136115
日本364541225059
比例61%27%42%100%50%100%100%39%0%51%
A.《时务报》激发了抗日热情B.甲午后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C.甲午战败推动国人关注日本D.维新派主张联日抵制欧美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1911年间,法学家沈家本奉谕主持翻译西法、改造旧律、制定新律等方面事务。他认为:“申、韩(申不害和韩非)之学,以刻核(苛刻)为宗旨,恃威相劫,实专制之尤。泰西之学,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二者相衡,判然各别。”同时指出:“近今泰西政事,纯以法治,三权分立,互相维持”。


(1)材料一中的“申、韩之学”当指(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提炼并归纳材料一中“判然各别”的具体表现。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沈家本对中西方法律的认识有何疏漏?

材料二:在沈家本的主持下,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初成。据学者统计,其中关于“君臣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44个罪名中, 大约留下了10个,保留比例为23%。关于“父子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约33个罪名中, 大约保留了11个,保留比例为33%。关于“夫妇之伦”的条款, 旧律约有15个罪名, 新律正文全部取消。


(4)你如何看待沈家本的法学主张与实践?史论结合地说明你的观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戊戌变法史》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内,先后发布的诏令谕旨就有184条之多,涉及到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变革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材料表明
A.变法内容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B.维新变法准备不足没有远见
C.光绪帝和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D.变法措施脱离国情无法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