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评析材料一、二中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具体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组织整理出清朝士大夫各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2024-01-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梁启超指出:“中古及近代之小说,在作者本明告人以所纪之非事实,然善为史者,偏能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此类事实,往往在他书中不能得,而于小说中得之。”他旨在强调(     
A.小说创作严重脱离社会现实B.小说作品中蕴藏着史学价值
C.史学研究中存在伪科学弊端D.史学研究只能依赖文学史料
2024-02-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朱峙三(18861967)湖北鄂城县人,以下内容节选自他的日记。

1901104日:“朝廷近日已下诏改科举制度,不用八股诗赋取士,师命以后每夕读《古文观止》。”

“前日(190592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欲求时务之学,自以住学堂为有出路。”

“(两湖总师范学堂)下午第一、二堂物理学……教习三泽力太郎,日本博士也……因余为初听物理学之人,甚快意,笔记特详。”

“予前往速成师范,无理化二科,今日初看试验,颇感兴趣。”“余喜音乐课,余时觅风琴练习之。”

“今日上课,堂中授三角。去冬几何已教完,小代数亦快教完,以后或可教大代数。予每以算学为苦。”

——摘编自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晚清教育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4 .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期,在天津创设巡警制度,为天津早期现代化作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直隶自庚子以来,民气凋伤,伏莽未消,亦非遵旨速行巡警不足以禁暴诘奸,周知民隐。……备军所以御外侮,警兵所以清内匪,中国自保甲流弊,防盗不足,扰民有余,不得不改弦更张,转而从事于巡警。……可以验治理之得失,而官府所资为耳目,藉以考察舆情者,亦惟巡警是赖。

——摘自袁世凯《创设保定警务局并添设学堂拟订章程呈览折》(1902年)

材料二   袁宫保近派巡警营兵丁在(天津)城乡内外昼夜梭巡,清理街道,盘诘奸尻,夜间按时换班,尤为慎重,宵小为之敛迹,百姓称颂,有夜不闭户之风。

——摘自《中外近事》(《大公报》190271日)

材料三   (直隶)天津巡警总局成立之后,袁世凯将辖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治安区,每局下设若干巡警棚,每棚设岗三处。巡警总局在内部设置上相对简单,下设捐务处、探访局、警务学堂等机构。并在天津城附近二十里内,按照东西南北及四隅分设保甲局八处,距城区二十里外,则于扼要处驻扎军队,并酌派遣水陆巡警队维护秩序。

——摘自天津市政府秘书处编译室《天津市警务概况》(194810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袁世凯在直隶创设巡警制度的目的。
(2)说明材料三对于研究近代天津巡警制度的史料价值。
(3)指出运用上述材料研究近代天津巡警制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2023-05-1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合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而据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中则指出:“……反对议和的奏折从来没有停止过……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五十五件……。”依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康南海自编年谱》属于个人回忆录,史料价值不高
B.“公车上书”是历史悬案,无法考证其存在的真实性
C.《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属于史学考证,相比康有为个人回忆更为可信
D.康有为和茅海建分别站在自身的立场来叙述历史,二者说法均是正确的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运用可信的史料去寻找历史真相是史学研究的不懈追求。关于1895年康有为是否真的有“公车上书”,史学界有不同意见。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清光绪二十一年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公车上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维新派在“上书”之后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根本没有上书”这个结论的证据,并从“史料价值和史料可信度”两个方面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
2021-04-29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清末学部主持统计的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转引自张海荣《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与“学部三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末社会有哪些重要的史料价值。
2020-12-0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长期以来对戊戌政变的史料研究存在诸多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我对戊戌政变此一事件有惑,且对当时的研究各说也不敢贸然认同,由此重新阅读有关档案(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并以此检视先前各说,得出自己的结论。戊戌政变是一个过程,是由相关的诸多事件组成,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政治权力关系经历了紧张、对立、决裂,最后发展到慈禧太后企图废帝。开懋勤殿,设议政官,即光绪帝企图重用康有为及其党人,引起了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政治对立。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突然回西苑,事起于御史杨崇伊的密折,而密折中最能打动慈禧太后之心的,是伊藤博文次日的觐见。戊戌政变虽未因袁世凯告密而发生,但袁世凯告密的消息到北京,大大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戊戌政变的主要观点。
(3)从史料实证的视角,简评上述材料的价值。
9 . 下表为清末学部主持统计的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统计表。读材料,回答问题

——转引自张海荣《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与“学部三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末社会有哪些重要的史料价值。
2020-09-10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近代宪法编修的历史折射了民主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当预备立宪之际,一时未能举宪政之全体而行之,惟有先将宪法规则迅速宣示,使天下咸知法律范围、自由权限,固有万不能稍为侵越者。尝考英、德、日本宪法大恉,首言君权,次言民权……约举大纲,不过百余条。拟请饬下宪政编查馆详细核查,应如何条列宪法规则,迅速请旨宣示,以别权限,而靖人心……宪法未布,民气嚣张,亟须预防,以杜后患

——摘编自《呈请宣示宪法规则奏折》(1908年1月),《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1)依据材料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有哪些历史局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共同纲领》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四   宪法起草小组从1954年1月开始工作,到3月形成了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宪法草案初稿,共历时两个多月,相比临时约法起草多了一个多月。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公布后,全国人民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讨论。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全国人民参加讨论的人数共有1.5亿多人,在上海,全市627万人口中270万听到了有关宪法草案的报告,156万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了16.5万条意见和建议。1954年3月25日起全国政协组织了17个座谈小组进行了讨论,共讨论40多天,参加者500多人,开会260次。宪法学界编写了30多本小册子,全国各地成立了各种机构来引导宪法草案的讨论。这为人民更好地认识宪法打下了基础,树立了人们对最高规范的信心与内在认同,并以此为起点确立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基石。


(4)依据材料四,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进步性,在起草过程上有哪些具体体现?
2020-04-03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10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