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西周已有公开的人口调查,还有专司人口统计的官吏。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统治阶级建立了严格登记户籍的“书社制度”、呈报户口及税收的“上计制度”,加强了人口管理。唐朝政治家杜佑认为治国理政需要掌握详细的人口数字,曾尝试多种方法统计人口,如根据食盐消费量估算进行。明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户贴制度”,制定了统一的填写要求和规定,其调查项目之完备,在当时世界上实属罕见。

——摘编自董友涛《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史叙略》

材料二   1908年《预备立宪公会公报》介绍并讨论了日本东京的人口调查。1909年,清政府发布“宪政编查馆奏定统计表总例”,并公布民政和财政统计表式的详细解说。各地调查登记户口时,须核查登记外国人口、教民人口和每户的壮丁、学龄儿童。在此过程中,地方自治区域调查亦同时进行。

——摘编自李章鹏《清末中国的近代人口调查》

材料三   202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前六次相比,“七普”全面引入电子化方式进行登记,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还利用部门行政记录数据对普查进行核验比对。“七普”为了解全国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详细的分年龄人口信息,也为人口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摘编自张现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清末人口统计的目的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战略意义。

2 . 材料   “新政”的教育改革中,清政府运用了一系列“技术”来塑造自己一个新的形象。比如用课程安排与学堂章程来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对象;利用数据统计与问卷调查来控制章程的遵循情况等。这些做法在当时收效有限,加上清朝不久便灭亡,因此这些措施在学界评价不高。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关于在辛亥革命中大清帝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故事,而“新政”无非是这个过程中唯一、也是最后一次孤注一掷的徒劳之举。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新政”的教育改革,引进了地方自治机构,才是“新政”较为持久的遗产。

——郁汉友《晚清“新政”的再思考:以教育改革为中心的讨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政”教育改革。
2021-12-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备考诊断联考(一)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下表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这反映了(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

比较项

旗人 (包括满洲、蒙古、汉军)

汉人

合计

人数 (人)

28

90

118

比例 (%)

23.7

76.3

100

A.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B.中央权力不断下移
C.地方上重视洋务的推行D.新政改革成效显著
2024-01-19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张京师大学堂毕业证书


注:边框饰龙纹,边框四角篆书“京师大学堂”。毕业文凭之首是800余字的慈禧“懿旨”,宣示办学宗旨“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正中介绍该学生的年龄、籍贯和学习的分科成绩、毕业考试成绩及等次。课程有人伦道德、经学、中国史、心理、图画、算学、物理、化学等。统计了六学期的总分数及平均分,给出了“总平均分七十九分三厘八”的终评成绩。


结合所学知识,对毕业证书中的信息加以阐释。
2024-01-2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近代中国留学与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一   1872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监督陈兰彬等带领下启程赴美,在此后的三年,又有90名幼童分批赴美。他们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10岁。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后因封建守旧人士的破坏而半途夭折,但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有学者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者有30人,其中矿师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阔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从事海军者20人,其中海军将领14人。

材料二 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中国人前往日本留学的多数是青年学生,也有王公贵族、秀才举人、在职官员,甚至缠足女子、白发老翁亦不甘落后。有的夫妇同往,有的父子、兄弟相随,还有全家、全族留学的情况。

在留日学生中间,许多人参加了革命组织或改良运动。孙中山的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早期骨干也以留日学生为主。其他如光复会、自立军,也都以留日学生为主要力量。后人曾对此评价说:“当吾华似醒非醒、初醒之际,新欤旧欤彷徨奠定之时,有日本留学生之书报,有日本留学生之詈骂,有日本留学生之通电,以致通国之人为之大醒。已明者因而更明,顽固者因其詈骂而醒悟,前进者有其驱策而更前,后退者有其鞭策而前进。”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19世纪70年代幼童留美的特点与20世纪初期留日运动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分别阐述这两次留学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3-05-11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名校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为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时务报》论说文中涉日篇目统计,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梁启超汪康年麦孟华徐勤章炳麟欧榘中汪大钧读者来搞佚名合计
全体5915124222136115
日本364541225059
比例61%27%42%100%50%100%100%39%0%51%
A.《时务报》激发了抗日热情B.甲午后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C.甲午战败推动国人关注日本D.维新派主张联日抵制欧美
7 . 清末新政时期督抚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新政的关系,是学界关注的一个新的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

类别
项目
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监生生员文童行伍新式学生不明合计
人数(人)
比例(%)
54
45.4
16
13.4
12
10.1
7
5.9
10
8.4
7
5.9
3
2.5
3
2.5
6
5.0
1
0.8
119

2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任职频率统计

总督省别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两广四川云贵东三省
人次101161513111373
频率0.91.00.51.41.21.01.20.60.6
巡抚省别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新疆浙江江西广西
人次1712141813116111012
频率1.51.11.31.61.21.00.51.00.91.1
省别湖南贵州湖北云南广东江淮奉天吉林黑龙江
人次1187341424
频率1.00.71.80.81.04.01.30.40.8

3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离职原因统计单位:人,%

类别项目开缺回任裁缺其他合计
总督人数
比例
3
3.4
26
29.2
3
3.4
7
7.9
6
6.7
6
6.7
26
29.2
0
0
12
13.5
89
类别人数
比例
19
11.3
53
31.5
10
6.0
14
8.3
3
1.8
16
9.5
29
17.3
2
1.2
22
13.1
168

4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任期时间统计单位:年,%

类别省别5年以上453423120.510.5年以下未到任合计
总督直隶
两江
陕甘
闽浙
湖广
两广
四川
云贵
东三省
1
1
2
1
1
2
1
2
1
1
1
1
2
3
1
3
4
1
2
1
1
1
1
2
3
6
6
3
7
5
3
3
3
1
4
3
1
4
10
11
6
15
13
11
13
7
3
合计2346178371289
百分比2.23.44.56.719.19.041.613.5
巡抚江苏
安徽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新疆
浙江
江西
湖南
广西
贵州
湖北
广东
云南
江淮
奉天
吉林
黑龙江
1
1
2
2
2
1
1
1
1
1
1
1
3
2
1
1
1
1
1
1
1
4
2
1
3
4
1
2
4
5
5
1
1
1
1
2
3
1
3
1
1
2
1
1
3
1
1
2
1
9
5
7
8
5
6
1
5
2
4
2
2
5
1
1
1
2
2
1
4
2
1
1
1
3
1
1
17
12
14
18
13
11
6
11
10
11
12
8
7
4
3
1
4
2
4
合计02121334246617168
比例01.27.17.720.214.339.310.10

5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在职年龄统计单位:岁

类别省别190119021903190419051906190719081909191019111912平均
总督直隶
两江
陕甘
闽浙
湖广
两广
四川
贵云
东三省
78
71
65
72
64
66
63
64
43
72
66
73
65
67
64
65
44
66
67
76
42
42
51
62
45
67
68
77
67
43
52
63
46
68
47
73
68
44
53
64
47
69
48
45
69
45
54
65
48
46
49
65
70
70
52
55
52
48
47
50
60
53
62
64
56
53
49
48
51
61
54
63
65
49
57
56
64
68
62
46
63
66
50
58
56
65
69
63
47
36
66
51
67
57
66
51.3
62.4
58.9
66.1
58.6
54.6
59.1
58.5
57.4
巡抚江苏
安徽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新疆
浙江
江西
湖南
广西
贵州
湖北
广东
云南
江淮
奉天
吉林
黑龙江
46
59
42
40
63
43
64
77
74
59
59
73
40
64
41
53
47
65
41
56
44
65
78
75
60
60
74
41
65
53
54
55
66
60
48
45
64
48
58
59
61
43
42
57
54
55
56
67
61
49
46
65
49
67
60
44
59
67
58
55
66
57
45
62
50
57
66
50
64
44
45
56
59
56
51
60
46
60
60
58
58
63
68
58
57
48
52
61
47
64
61
59
59
64
44
39
32
59
47
47
47
66
65
61
52
59
59
60
53
46
40
33
60
48
48
48
67
49
62
53
71
60
61
48
47
41
34
61
49
41
49
50
50
43
41
72
61
62
49
48
42
35
62
50
42
50
51
51
44
42
58
62
60
50
49
55
48
53
43
51
52
50
69
52
55.5
55.2
53.2
53.8
58.8
54.0
62.2
58.1
58.2
50.6
46.2
58.9
47.5
60.6
50.8
56.0
48.5
44.2
49.5

——摘自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

依据表1~表5的内容推断清朝末年督抚任职情况对清末新政的推行产生的影响。(明确写出推断结论;提取材料信息,加以说明)。
2022-11-14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1911年间,法学家沈家本奉谕主持翻译西法、改造旧律、制定新律等方面事务。他认为:“申、韩(申不害和韩非)之学,以刻核(苛刻)为宗旨,恃威相劫,实专制之尤。泰西之学,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二者相衡,判然各别。”同时指出:“近今泰西政事,纯以法治,三权分立,互相维持”。


(1)材料一中的“申、韩之学”当指(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提炼并归纳材料一中“判然各别”的具体表现。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沈家本对中西方法律的认识有何疏漏?

材料二:在沈家本的主持下,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初成。据学者统计,其中关于“君臣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44个罪名中, 大约留下了10个,保留比例为23%。关于“父子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约33个罪名中, 大约保留了11个,保留比例为33%。关于“夫妇之伦”的条款, 旧律约有15个罪名, 新律正文全部取消。


(4)你如何看待沈家本的法学主张与实践?史论结合地说明你的观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戊戌变法史》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内,先后发布的诏令谕旨就有184条之多,涉及到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变革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材料表明
A.变法内容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B.维新变法准备不足没有远见
C.光绪帝和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D.变法措施脱离国情无法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