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2023·湖南岳阳·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关于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人类文明形态的话语垄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基因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下图为学者归纳的中国现代化的3种阶段演进特征


   

——据仰义方、武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路径》


根据材料选择其中一种阶段性演进特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指明选择,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5-17更新 | 284次组卷 | 3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5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抗争和探索-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钟鼓楼分为宫城钟鼓楼与都城钟鼓楼。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两宋时期报时建筑上承唐代宫城报时的核心特质,下启元代都城报时的重大突破。至元代,都城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上海最能反映西式钟楼在华嬗变历程。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这些西式钟楼成为统一和指挥沪市时间生活重要的建筑装置。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

材料三   为了方便规划全国时间,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该划分之下,有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有两个时区。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本的中原时间也调整为陇蜀时区。194910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1日,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钟鼓楼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之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钟鼓楼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后,促进西式钟楼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时间规划的认识。
2024·江西九江·二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梅岭(大庾岭)驿道的开凿,赣江成为南北航运的必经要道,促进了江西地区商业发展。两宋时期,商品由粮食扩大到茶叶、药材、纸张、竹木等,范围由运河地区扩大到西南边陲、东南沿海。明清时期,江西商人无论是人数规模,还是活动范围,均超过前代。形成了樟树、景德、吴城、河口四大著名商镇,江右商帮与徽商、晋商并称三大商帮。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后,江西各县几乎找不到富商大贾,往昔繁华的“日市辐辏之地”变成“里巷萧条,商贩斯绝”。

—摘编自贺三宝《江右商帮兴衰与赣商重塑》等

材料二   江右商帮应时而起并逐步发展,但其经营观念仍然没有完全跳出“以商补农,以末养本”的思维方式。500余年中,多数江右商人采取的经营方式是个体小本经营,从事着原有商品品种的经营。但是,江右商人并没有把赚取的利润用于扩大经营资本,据统计,其生活性投资占两成,社会性投资占近八成,产业性投资仅占不足2%。

—摘编自谢力军《浅析江右商帮的没落》

(1)根据材料一,对宋朝以来江西商业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述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右商帮发展中的局限性。对新时代赣商的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3-27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十大城市,17501950年(单位,千人)

序号17501800185019001950
1北京900北京1100伦敦2320伦敦6480纽约12300
2伦敦676伦敦861北京1648纽约4242伦敦8860
3君士坦丁堡666广州800巴黎1314巴黎3330东京7547
4巴黎560君士坦丁堡570广州800柏林2424巴黎5900
5江户(东京)509巴黎547君士坦丁堡785芝加哥1717上海5406
6广州500杭州500杭州700维也纳1662莫斯科5100

——转引自《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

(说明:上表仅摘录原表前六大城市;上表自1850年起,人口统计范围不再是城市而是城区)

请从以上表格中任选一座城市,以“之城”为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撰写一篇城市简史的短文。(要求:概括出该城的历史文化特征、结合历史背景论述其历史变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拉美,最早而且可能是最关键的对现代化的抵制来自乡村。在19世纪前半叶,政治混乱和不便的交通运输使土地价格维持在低水平。19世纪中期以后,自由主义者力图打造一个小农阶级,他们相信,这个小农经济将能仿效英格兰和美国榜样形成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两者的基础。但他们打碎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土著村社共有土地的努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些财产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最终被政客和大地主所获得。一些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墨西哥,将公有土地赠送给有密切政治关系的人,这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中程度。并非人人都接受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好事的观念,除了对侵扰地方特有权利的中央政权极端不信任外,还存在一系列其他抵制现代化的原因。在许多场合,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

——摘编自[美]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材料二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冲突。众所周知,历史地看待中国农村社会,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贫富状况和生活方式各异、习俗也有所变化,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长期以来却没有多少根本变化,广大农村的自给自足与自得其乐状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冲击与文化浸透,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的根本变化,乡村社会的超稳定性被打破,阶层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难度与治道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拉丁美洲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清政府开始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军事上无论战败还是胜利换回的基本是耻辱性的不平等条约。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表达了国人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但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国家对临时政府的支持,临时政府承认了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为了借款充实财政,袁世凯向列强出卖盐税主权;迫于日本压力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蒋介石政府主要把战略重心放在国内的“剿共”上,对日本侵略的态度经过了“妥协纵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四个阶段;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为得到美国的支持,和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正是由于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仅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发展利益,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摘编自罗志峰《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经历的阶段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政策不同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演变带来的启示。
2024-03-14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秘籍04 抢分专项 · 材料分析题精练30题(含抢分提示)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再度复兴的经世致用思想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体系的封闭性,表现为经世派兴利除弊之法仅从中国“古圣先贤”那里去寻找。他们多有重农抑商倾向,虽对时弊不满,但面对那些“化外诸夷”,仍自诩为天朝上国。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面临严峻挑战。以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经世派没有固守成法,而是审时度势,结果经世致用思想较快地向近代转变。林则徐等人热心于边疆史地,追求海外新知,“鉴诸国”“法苟善,虽蛮貂吾师之”,开始用“五大洲”这个近代的地理概念来认识和说明世界,而不再局限于“九州”“夷夏”的偏见之内。他们力主通过正常的对外贸易,来交换西洋的火器船械,并把丝茶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与夷商争利,以求富争利来反抗侵略。到1861年前后,经世致用思想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想的变化。
2024-02-24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3 材料解析题——“变化”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23-24高三上·黑龙江佳木斯·阶段练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2023-11-02更新 | 188次组卷 | 2卷引用:组卷网·期中复习-选必1 考前必刷专题之必考主观题20题专训
23-24高三上·福建漳州·阶段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隆庆以后,政府改变以往的朝贡贸易体制,每年在广州举办春夏两季交易会,主要输出如粮食、糖、花生、生丝、棉纱、瓷器等中国商品,以增加财政收入,广州成为东方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但嘉靖《问刑条例》律令仍然以严刑峻法惩治违禁下番者。从1757年始,清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对外贸易,限定仅在广州进行进出口贸易,实行十三行贸易体制。

鸦片战争后,十三行通商体制结束,五口通商,买办兴起,外国商人在广州投资开设洋商行,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广州的外贸。在这一时期,广州外贸出入口商品品种不再受禁令限制,广州港进口商品分为洋货进口和国内其他口岸进口的商品,进口商品有鸦片、洋布、洋棉等机器生产品,出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原料和手工业产品。近代以来,广州贸易额仍在缓慢增长,但已经被上海反超,其占全国贸易额比重逐年减少。

——摘编自李庆新《广州“交易会”及其制度改革(15671644)》等

材料二   1957415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此后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在广州各举行一届中国出商品交易会。1999年春第85届广交会,有4家民营企业首次参加,2005年秋第98届有4619家民营企业参展,所占比例达到36.57%,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广交会第一火参展主体。早期广交会主要是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自2007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增加了进口展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口产品逐步过渡到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品牌化,还举办网上交易会。2023年第133届广交会有2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报名参会,全球47家工商机构组团参会。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来说,广交会不仅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更是与来自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进行交易的平台。

——摘编自胡光霁《19561965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若干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鸦片战争前后广州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