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23-24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体制的残迹,为民国外交体制奠定了基础”,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但中国的分裂状态与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致使这种近代化的转型还远远不能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2023-09-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五单元单元测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中国外交统计年鉴》


根据图中的时间标尺,概括图中任意两个时期中国外交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说明。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是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梁启超看来,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分析安全威胁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重大决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冷战结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国家安全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提出了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

——摘编自曹峻《试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及意义。
2023-04-13更新 | 368次组卷 | 9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商业是交通的先导,交通是商业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让他们神魂颠倒的东方香料,他们势必要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率先迈出第一步的是葡萄牙。由于本国商品在亚洲没有销路,葡萄牙人不得不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转口贸易。他们用美洲的白银换取棉布,再用印度的棉布交换非洲的金砂和奴隶,再用它们换胡椒。香料贸易使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整理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等

材料二   长江的“营业额几乎是难以估计的,即以原棉一项而论,其数量便十分可观。湖南、湖北等的茶叶在供应市场时肯定还得顺长江而下,总量便估计有7万吨。”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一批因工商业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上海在开埠初期仅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以后很快就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三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葡萄牙开辟的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并简述新航路开辟后香料贸易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2)结合所学,写出晚清时期列强在华攫取的交通领域的一项特权。根据材料二,简述上海“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2023-04-09更新 | 533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开埠通商问题上,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启了中国近代约开商埠模式。这些商埠作为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利益,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或“国中之国”。为改变约开商埠的不平等模式,同时为增加财政收入,开辟饷源,1898324.26日,总理衙门先后两次上奏朝廷,宣布将在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和直隶秦皇岛三地“开设通商口岸”,当即获旨允准。百日维新开始后,清廷就自开商埠问题于810日再次颁布谕旨,号召各省将军督抚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称:“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三月间,业经准如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奏,将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王岛开作口岸。嗣据该衙门议复中充[允]黄思永条陈,谓各省察看地方情形、广设口岸,现在尚无成议。著沿江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该将军督抚等筹定办法,即著迅速具奏。”由此开启了晚清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的两条道路之争。

——摘编自崔志海《清末中美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之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自开商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自开商埠的影响。
2023-04-04更新 | 23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将在官府监督控制下进行的国家或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称之为"互市"。互市起于汉代。汉武帝元狩年间,张骞出使西城,开通了丝绸之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薄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围。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到魏晋时期,西北陆路的贸易更见繁荣。隋唐时期,在京师设四方馆,“掌方国及互市事”,并在西北边地设有互市监,在沿海一些地方还设有市舶司,经管海陆通商事宜,从而海陆贸易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宋代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凡大食、古逻、赭婆、占城、勃混、麻逸、三佛齐诸器,并通货易"。宋朝还颁布了世界贸易史上第一部进出口贸易法规《市舶法》。元明时期在沿海设市舶提举司,任命提举官,经管与外商互市事宜,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清初实行海禁,康熙二十四年(1685)后开禁,并规定漳州、云台山、宁波、广州四处作为互市通商之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限在广州一地。

——摘编自熊辉《互市——我国古代对外贸易》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不断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转而种桑植茶。中国对外贸易经数十年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口货多为制造品,出白货多为原料品","现时入超之数又复有年年增巨之势",而且尤为重要的是"现时中国对外贸易大权,完全操于外人之手"。

——摘编自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193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7 . 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的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
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
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
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1904
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
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907
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
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
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
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
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
2022-11-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 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藩属朝贡事务,或遇有外交往来和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 )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咸丰九年(1859 ),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五口通商大臣仍是钦差大臣的身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并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和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而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外交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评价这些变化。
2022-11-21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人眼中的条约

19世纪中期,某次列强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朝野内外就签订条约有以下观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道光皇帝
香港准其赏借,厦门、宁波、上海等处亦可准其贸易,但只许来往通商,不准久住据为巢穴。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


浙江布政使李星沅
阅江南钞寄合同,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钦差大臣耆英照
会英国全权代表
璞鼎查
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请回答:
(1)材料中所指的条约是什么?概括材料中“时人”对条约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时人”态度的看法?
2022-10-20更新 | 25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摘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   ……开战之初,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一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英军虽然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

——摘自《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1932年,张君励《再生》创刊:我中华民族国家内忧外患已濒临绝境,惟在此继续之际,未尝不潜伏有复生之潮流与运动,本杂志愿代表此精神,……因定名曰再生。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各私其种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皆属平等。利害与共,痛瘁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

——摘自《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简析其研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民族观念的主要内涵。
2023-01-07更新 | 645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