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领土面积丢失最多的条约是(     
A.《中俄北京条约》B.《中俄瑷珲条约》C.中英、中法《天津条约》D.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024-02-05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山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     
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
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
2023-12-20更新 | 1811次组卷 | 1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4 . 如图为1868-1900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量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A.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D.关税主权遭受侵犯
2023-11-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棉布应有产量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年代
项目
18601894191319201936
机制布所占比重(%)
其中:进口布
国产布
3.1815.1534.8328.5556.85
3.1813.3632.5724.2011.84
00.792.264.3545.00
手织布所占比重(%)
其中;改良土布
农村土布
96.8285.8565.1771.4543.16
001.285.934.39
96.8285.8563.8965.5238.77
合计100100100100100

A.民族工商业发展受到列强阻碍B.实业救国促进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后走向解体D.经济结构变动日渐深化
2023-03-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香港在舆论中背负了不同的形象,"欧洲在中国""大英帝国的橱窗""东方明珠”“万国市场”“祖国的南大门”,这些形象呈现出“香港”话语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不同的身份与地位。


围绕中国近代史上的香港,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1-13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列举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指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8 . 史料一 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史料二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懿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占领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或厦门镇,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攻陷城池,如入无人之境,且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史料三 




(1)根据史料一,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的认识。
(2)根据史料二,指出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
(3)根据史料三,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相对于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9 .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规定:中国需与列强互相派驻外交使臣。于是,1860年起,列强国家纷纷派遣使臣常驻北京,处理外交事务,但清廷却迟迟不肯派使臣到其他国家去,认为若清廷派使臣到其他国家去,就是自取其辱!这表明清政府(     
A.坚持平等的外交原则B.仍然以天朝上国而自居
C.维护国家的主权完整D.固守传统闭关锁国政策
10 . 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2022-07-14更新 | 4347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