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清朝《续文献通考》称:“自咸丰、同治以来,各省出人迥非乾隆年间可比。近来岁人之项,转以厘金、洋税为大宗。这种现象表明(     
A.对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B.西方列强经济势力的深入
C.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善D.中国已完全融入世界市场
2024-03-13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居于此传统,咸丰皇帝面对列强提出“公使进京”的要求,宁愿以全免关税的代价来换取列强取消此项要求。这(     
A.反映了咸丰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B.实际上阻断了与西方的交流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D.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
2024-01-08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3 . 恭亲王奕欣在和英法谈判的过程中认识到:只要中国信守条约义务,以善意和开明的态度对待洋人,就能保持和平。据此,他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此政策(     
A.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B.认识到西方列强的本质特征
C.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D.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2023-11-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考试(三)历史试题
4 .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政府覆灭的数十年间,除了1864年、1872—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B.经济主权的不断丧失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D.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以在籍京官名义奉诏举办团练。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时逃至上海,筹划“会防局”,后入李鸿章幕府,留意经世之学,重视研究西学。186110月著成《校郊庐抗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主张“采西学”和“制洋器”,强调“不自强而有事,危道也;不自强而无事,幸也,而不能久聿也。……自强而有事,则我有以待之,别一强而可弭之使无事也。自强而无事,则我不为祸始,即中外生灵之福”。次年,他将该书寄给曾国藩。《校邠庐抗议》最早发表于光绪二年(1876年)则本《显志堂稿》卷十、卷十二,共计22篇。

——摘编自张海鹏总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桂芬个人生平经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桂芬撰写《校邠庐抗议》的原因。
2023-04-1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冯桂芬痛心疾首的说:“互市二十年来,彼酋类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国政、吏治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无其人。”冯桂芬这一言论,可以用来佐证(     
A.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
B.坚持闭关自守政策导致国人的思想僵化
C.清朝官绅对西方的历史和现状一无所知
D.先进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2023-03-23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1859年,英法进京交换《天津条约》批准文书,见大沽口海河堵塞,指责中国失信并派随带的海军进攻,僧格林沁下令狙击。对此,清朝解释海河既为中国领河,中国自有设防权。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半殖民地程度加深B.近代海防兴起
C.闭关自守不断强化D.主权观念萌发
2023-03-22更新 | 424次组卷 | 12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如图为1862~1874年中国进口货物关税收入情况统计柱状图(单位:两)。该图体现了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排外性
C.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D.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沉沦”与“上升”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