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下图为近代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部分条款。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第六款前据当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
2 . 民国中学教材《评注国史读本》写道:“鸦片之战,为西力东渐之第一著;而同盟军之役次之。”并强调“鸦片之战”的结局是“辱国病民,不亦甚哉”,“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据材料可知(     
A.鸦片之战揭开了中国近代化序幕B.将战争失败同“国耻”联系起来
C.同盟军之役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城下之盟使日本取得在华设厂权
3 . 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
2022-04-03更新 | 231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图是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第四章 西力冲击(下)(一八五〇至一八六〇)
第一节 _____
第二节 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A.英国的炮舰政策B.清的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C.西方国家的携手D.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之前,按国际惯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此后,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反映出清政府
A.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B.逐步接受国际惯例
C.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D.坚守天朝上国观念
2021-01-24更新 | 1477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非常大。第一项规定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第二项规定使“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第三项规定则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英国都可以同样享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

——《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三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富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各自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1)据材料一,指出条约中的内容并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中“侵略军”主要指哪国军队?并根据材料提炼其所体现的中国精神。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
2020-12-2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B.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C.清政府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D.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8 . 下图是英国输华货物总值统计(单位:万英镑)。据此可推知
A.清朝仍推行贸易保护政策B.列强将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9 . 有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该学者
A.掩饰了列强侵略的本质B.认为战争爆发有偶然性
C.旨在批评清政府的顽固D.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
10 . 下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1842年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1860年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A.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B.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C.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D.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