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4 道试题
1 . 各国均重视海洋利益和海军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马汉的“海权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欧美发达国家。不久,英国著名的海权战略学者有约翰·科洛姆、朱利安·科贝特等,代表著作有《论我们的商业保护和海军力量分配》等。科贝特提出了“取得相对制海权——维护海上交通线畅通——在陆上实施有限战争——支援陆上盟友或者实现陆上有限目标”的逻辑链条。德国海军元帅提尔庇茨提出“风险理论”。提尔庇茨认为,德国所要做的是,强大到一定程度,即可改变英国对开战的评估。因为如果英国与德国开战,英国即使获胜,其实力也会大大折损,导致其无法再在第三方海军面前享有优势,这样的风险会威慑英国的进攻行动。

——摘编自师小芹《海权战略思想寻迹》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江南水师学堂等官办机构事实上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军事研究机构,他们延揽中外人才,筛选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西方海防著作进行译介,以服务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需要。除了了解西方国家地理知识以外,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研究中国本土的海洋地理及测绘类的著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傅兰雅主持翻译的《海道图说》等著作相继翻译出版,这使得晚清海防地理与测绘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是近代中国为实现海洋强国梦在军事研究层面实施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翻译活动,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翻译成果之丰,是中国翻译史和海军史上前所未有的。它调动了当时政府、军方和民间的大量资金和技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军事研究与翻译领域最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摘编自张瑞嵘、龙心刚《海洋强国梦的先声: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的英国经历了空前巨变:目前皇家海军仅相当于美国海军一支分舰队的规模;金本位制度造就的金融秩序早已一去不返,如今,人们对美元、欧元的依赖程度远高于英镑。作为工业强国,英国在1890年被美国赶超,此后又先后被德国、日本和法国所超过,到20世纪末已经落到和意大利不相上下的水平。与此同时,英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不断降低——在丘吉尔所鼓吹的外交“三环”中,英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无一不在持续收缩,其外交的成效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形势、机会以及与其他伙伴的合作,英国甚至都难以成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最主要受益者。所有这一切无不凸显出英国在20世纪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摘编自梁军《二十世纪英国的衰落及其外交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后期海权学说风靡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20世纪英国的衰落历程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
2023-11-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恭亲王奕欣在和英法谈判的过程中认识到:只要中国信守条约义务,以善意和开明的态度对待洋人,就能保持和平。据此,他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此政策(     
A.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B.认识到西方列强的本质特征
C.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D.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2023-11-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考试(三)历史试题
3 .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皇家龙旗为图样,制定出海军旗(图1),后逐渐演变为国旗(图2),最终成为国家礼仪和政权的象征,显示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B.全面接受西方外交理念
C.外交环境明显改善D.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4 . 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西方要求中西官员直接交涉促成了五口通商大臣的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允许外国公使入驻北京,中国遣使西方各国;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具备了近代外交制度中的中央外交机构的一般特征。”这说明(     
A.列强侵华客观推动晚清外交艰难转型B.西方国家改变侵略中国的方式
C.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D.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使清政府履行众多不平等条约,他们暂时减缓了对清政府施加军事压力,转而寻求相互的合作,因此造成了19世纪60—70年代的中外和好之局。一部分在经世之风沐浴之下的士大夫群体开始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醒悟。他们关注夷人夷事,逐渐意识到中西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由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演进到与西方展开商务贸易,酝酿并提出了“商战”思想。 “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等较为普遍的舆情民意反映了社会观念的新变化。清政府因此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如兴办民用工业、减免船捐、修扩船只等,借此来与洋商竞争。晚清主流外交思想开始由“剿夷抚夷”向“商战制夷”的转变。如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之前,就明确希望该局“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以免各口岸轮船生意尽为洋商所占”。

——摘自闵红武《论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历程》

材料二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中国外交的理念、战略和政策进行全面调整。邓小平明确提出“真正的不结盟说”。中国逐步改变了以往“联苏反美”“联美反苏”的所谓“一条线”战略,明确提出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在处理国际问题上,中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抉择,实行“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理念、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摘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晚清外交向“商战制夷”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方向,并说明这一调整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外交活动的主要因素。
2023-11-21更新 | 8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10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7 . 在近代列强发动的某次侵华战争中,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恩格斯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与这次战争相关的是(     
A.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8 . 英国《泰晤士报》声明:“我们应该用武力取得自由进入这个国家、自由进入1842年条约规定对我们开放的那几个口岸的权利,因为我们业已放弃那条允许外国人可以走到洋行附近区域以外去的条款,不去履行它。”与这一声明相关的战争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清朝近代政治改革运动兴起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形成
2023-11-0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在致总理衙门的信中写道:“粤省民间素用花生油,……而花生之利为最。山农贫苦,以此为生,花生既收,必须榨制工作万千藉以糊口,即榨油所余之花生枯如北方之豆饼,用以粪田种蔗,取资甚多,为利甚厚……自火油(石油分馏出的煤油)盛行,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价值日昂。种植少则害在农,榨制稀则害在工,贩卖微则害在商。”这反映出(       
A.外资经济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火油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燃料
C.机器制成品排挤传统手工业产品D.花生减产动摇国民经济基础
10 .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清政府保留了朝贡体制下地方督抚的交涉权利,督抚不与总理衙门发生直接联系。此外,清政府还设立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作为外交的“折冲”之所,就近处理中外事务。南北洋大臣皆可直接向皇帝上奏请旨,不必经过总理衙门。清政府此举(     
A.束缚了总理衙门职能的发挥B.意在打破前朝的陈旧体制
C.利于不同部门加强分工合作D.增强了官员国家主权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