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国初期,物价飞涨。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力量和老区农民的支持,与投机资本作斗争。规定人民币是唯一合法货币,取缔非法的金融投机活动,组织粮食等重要物资的调运和集中。这些措施使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为了根本上解决物价问题,人民政府集中全国财政收入到中央,统一全国物资、现金调度。政府还采取紧缩编制、加强税收、节约开支等措施,使国家财政收入迅速增加,支出相对减少。自1950年3月以后,财政收支接近平衡,物价也更趋于稳定。稳定物价和统一财政的实现,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代物价多年高涨的局面,为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控制物价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功实施的影响。
2020-04-2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50年2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确定将全国财政收支统一集中到中央;全国关税、盐税、工商税集中到中央,每日结算解交国库;各地贸易公司的资金、业务计划、商品调度由中央贸易部掌握。此做法
A.有助于城乡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B.致力于解放农村的剩余的劳动力
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了一定准备
D.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 . 从1952年7月1日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一些私人粮商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根据当时的情况,国家处理的办法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定量分配。国家处理粮食危机的做法
A.保证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C.促成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D.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2020-04-15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4 . 1953年,农民净货币收入比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1953年比1949年增长111%,平均每户消费品购买力增长一倍。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力
C.人民公社体制确立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2020-04-03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10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至1952年,我党共接管官僚企业数量: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并将它们逐步改造为国有。这反映了我国
A.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举B.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见成效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面是1950年全国大中城市主要商品价格环比总指数表(以1949年12月指数为100)。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
A.仿效苏联模式B.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C.政府调控能力初显D.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2020-03-30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7 . 下图为1952年9月12~15日,苏北合作社联合社在淮阴王营(农村集市)举办了有5万余人参加的初级物质交流会上工业品、手工业品交易比例。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国营经济成分尚未确立领导地位B.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显著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2020-03-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统练(七)历史试题
8 . 中共中央曾发布文件称:“农民生活逐断改善,他们正在改变着过去半饥饿的状况,部分农民已能够储存少量粮食备荒。虽然粮食是增产了,但商品粮不能有相应的增加。”据此推断,国家随后
A.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B.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强化了人民公社体制D.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粮食大量依赖进口,粮食安全无以维系。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制定《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其要点是:一为改进方针,以科学方法增加麦作产量、控制生产成本;改善交通、降低运费,便利各地小麦自由流通;严禁掺水、掺杂,实施品级鉴定,保证小麦品质;征收保护性关税,填补减免小麦杂捐后形成的税收缺额。二为实施要点,包括麦种改良及推广、施用适量化肥、防范病虫害、提倡水利事业、改良仓储运输及收割方式、实施关税保护等。整个计划限期10年完成。

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但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任务没能完成。

——摘编自郑宇等《民国粮食安全体系构建机制》

材料三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

毛泽东提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

——摘编自谢莲碧《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米麦自给计划》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粮食安全体系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10 .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初期的“耕者有其田”(即土地改革)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革命任务为导向
B.政治局面动荡决定经济政策的制定
C.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经济政策的制定
D.中共始终以废除土地私有制为目标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