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采取重大措施,对农业实施改革。1953年下半年,苏共中央通过一系列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的决议;1954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又提出大规模开垦荒地的决定。以这两项措施的出台为标志,赫鲁晓夫启动了苏联农业的改革,农业成为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1958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对农产品的采购制度和采购价格进行全面改革。取消现行的义务交售制,改成统一的国家采购形式,并提高收购价格以给农民增加收益。赫鲁晓夫还注意给集体农庄放权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急于求成,且赫鲁晓夫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破坏了农业发展,农业改革成效不大。

—摘编自张喜德、蔡丹《赫鲁晓夫的改革开放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为适应工业化需要,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采取了典型示范、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合作化运动发展得很顺利。到1955年底,全国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这段时期,在实践中遵循了自愿互助的原则,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合作化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李伟民《金融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苏农业改革中得到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57年,赫鲁晓夫对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组”,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改组后,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从部——总管理局——企业,改变为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局。这次改组旨在
A.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
C.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D.推动经济管理的市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为苏联1950-1963年的经济数据。由此可知,苏联
A.经济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B.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明显成效
C.彻底打破经济体制的束缚D.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
4 . “如同社会发展是永远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样,斯大林去世后,消除斯大林个人给苏联社会主义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改革斯大林体制,都只能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从当时苏联社会实际出发,逐步进行。”材料意在说明
A.斯大林体制不符合时代要求B.赫鲁晓夫不想突破斯大林体制
C.苏联解体源于斯大林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源于时代环境
2021-01-15更新 | 268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2018-12-21更新 | 974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练习 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018-06-09更新 | 6306次组卷 | 85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