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主义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促进,因为工业革命凭借其新的大众交流工具,使对公民进行有效的、无所不包的教导成为可能。因而,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又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和平主义者对民族主义的非难着重于民族主义运动的暴力行为、与军国主义结合以及因爱国侵略主义(Jingoism)与沙文主义(chauvinism)而在民族间产生冲突。在某些国家,如德国,民族象征与爱国性的自负因与过去的战争相关而名声大坏。因此权力争夺和权力斗争一直是国际战争的真正原因,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之类的力量,不过是达到夺取权力这种目的的手段。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释》
材料三:这些“主权国家”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名义肆无忌惮地带着对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国家的厌恶与藐视向世界宣战,用大炮说话,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就是民族主义中的扩张主义最初的外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主义内含的进步“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正是对民族主义中反动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进行反抗斗争的结果,“正义战胜邪恶”为人类社会的法理,因而各国独立运动取得“节节胜利”自然合天意,符法理,顺民心。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实质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权力争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会体现出什么特征?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民族主义与战争、和平的关系。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2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 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家庭教育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思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体看,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让晚辈学会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做人读书、勤劳俭朴、淡泊名利,学会择友慎交、谦恭谨慎等。司马光的《谏水家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明朝《郑氏家规》提出:“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麻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清代《申涵光·格言仅录》说“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

材料二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行走的少年

任务简介
詹天佑(1861—1919)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1885—1905)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1898-1976)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家庭教育与近代家庭教育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理念的认识。
2022-09-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重点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生的,它的产生在于社会产生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壮大,进而民族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孕育而生。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随着西欧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代表市民阶级,这个阶级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控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王权势力结盟。1617世纪,在西欧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国家,如英吉利、法兰西和西班牙等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人民对祖国热爱与效忠的表达。

法国大革命不仅把民族主义的表达推向了高潮,在具体的革命进程中把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紧密结合,充分展示了近代民族主义的深刻内涵。就此意义而言,法国大革命则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就从没停止过对中国的侵袭和掠夺,到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梁启超等人将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引入中国,期望以此为武器对抗西方的帝国主义,改变中国的被动局面。虽然在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夷夏之辨”和华夏中心观受到了异常严重的挑战,但其作为已根植于国人心中的传统思想,仍然构成了近代民族主义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自兴中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也极大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生成与蓬勃发展。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于民族认同的宣传,在实践中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局面,都使得近代民族主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使其发展到最高潮。

——郭倩倩、秦龙《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生成理路与价值意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欧洲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不同原因,并阐述其内涵。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当今全球化下民族主义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朝关于派清常韩使节的历次讨论


——摘自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清政府对遣使问题展开讨论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1-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让宗教生活日常化,人们作为个体去面对上帝,不必再经过教会,对上帝的信任和对《圣经》的遵守成为宗教徒的个人世俗事务,确立了禁欲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原则。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把个人抬高到无可非议的地位,认为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倡导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绝对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美国,通过立法等形式不断强化个人主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皇权至上为价值基础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观念体系。在封建社会,重视国家公共权力,重集权,重义务。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演变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国家观念在当今的时代价值。
8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民族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经过)金代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概括钱穆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认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人与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是对抗性而非顺应性的,他们致力于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需要的同时,建立在公共范畴内的个人主义开始萌芽,他们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得到体现。中世纪时期,宗教性的外部权威对个人自由构成了极大禁锢。 14世纪以来,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自治权的出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个体 逐渐冲破神学束缚,人作为独立个体去面对上帝。启蒙运动时期,英国霍布斯第一次把人提高到 无可非议的地位,他认为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都是平等的,人们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个人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

——摘编自吴彬《西方个人主义传统的渊源与发展》

材料二受地理环境、农耕文明和专制集权体制的影响,传统中国的国家主义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不断演变。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 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 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个人主义变迁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国家主义变迁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这种居高临下、俯视其他文明、文化的华夏中心论在处理、对待与它国的关系中,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它国藩落属的“宗藩体制”,或曰“朝贡体制”,以此规范“华夷秩序”。在这种“华夷秩序”中,中国的“皇帝”是承受天命的“天子”,“天子”是最高的道德——“天道”在人间的化身、代表,代“天”来执政“天下”.所以,“天下”其他国家只能是中国的“藩邦”、“藩属”、“属国”。

——雷颐《天下、国家与价值重构:启蒙的历程》

材料二   晚清的条约关系与传统的朝贡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际秩序。后者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共主”观念,却在某种意义上是名实难副的虚幻构想,前者以国家主权概念和国际法原理为基石,却是作了调整的失衡的国际规范;后者旨在建立“守在四夷”的自卫架构,前者孜孜以求的是实际权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后者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交往形式上,将中外关系纳入到唯我独尊的天朝礼制之中,前者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体现了主权损害的实质内涵:后者践履“不治”“字小”的王道德行,前者充斥“武力”“凌弱”的霸道暴举。

——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承继了中国自上古便已产生的夷夏观念,构建了自己的国际秩序模式。这是封建时代所特有,以中国为中心的不对等的国际秩序模式,既反映了前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关系的共性,又有中国自己的特点。晚清中外条约关系则是西方国家打破朝贡关系,在中国建立以不平等为主导的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又称为条约体系,或条约制度。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际秩序模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文明体系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中国在晚清经历了两种国际秩序的激烈碰撞,从朝贡关系转向条约关系,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新的对外理念和体制。

——李育民《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对外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从华夷秩序向条约体系转轨的具体过程。
(3)根据以上材料,基于历史文化价值,对比中西两种不同的对外体系,谈谈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秩序原理”的启示。
2020-04-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