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20世纪初期,中国产生了国粹派,他们倡导古学复兴是以文艺复兴为蓝本的,提倡国粹的目的有二:一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鼓吹排满光复;二是从中国古代的“良法美意”中寻找某些可以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醉心欧化。可见,国粹派(     
A.力图从传统文化挖掘近代化需要的东西B.是封建复古主义发展的表现
C.适应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文化需要D.与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一致
2020-03-05更新 | 215次组卷 | 8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2月第03期(考点08-14)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面临着“五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古老中国步入了前所未有的、与传统农业社会迥异的、现代性逐渐增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先进的近代工业国家,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国家,从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大国转变为一个有着现代民主平等意识的新型国家。由于发生了同西方国家的巨大碰撞,鸦片战争使传统的封建超稳定结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旧有的封建模式遭到了亘古未有的巨大挑战,再也不能维持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适应形势,尽快变革,使中国迅速摆脱那种阴影和困境,通过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学习西方的优点与长处,重新振作以走向近代化。而放置于现实中,这样的认识则相当不易达成共鸣,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也正是近代中国在许多方面悲剧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百度《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 .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古代中西方形成了哪些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1500—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影响。
(3)同为亚洲“病夫”,中国和土耳其独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大学理念在历史上有三次重大转变:从英国模式到德国模式,再到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开启“博雅教育”的先河,始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两校均创建于中世纪)。学生在大学要学习经典文科课程而非“有用”课程,因为大学是学习“做人”的地方到了19世纪,德国开创了一种新的大学模式——研究型大学模式。与英国模式不同的是,在研究型大学中,教学和研究是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是为了创造新知识,不是简单地存储已有知识。

早期的美国大学模式完全是按照英国模式建立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美国大学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后丰期的美国大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注重科学技术,不再是《耶鲁报告》中强调的经典课程了;第二,注重研究,不再只强调教学;第三,来自政府和私人的大量资金涌入大学。

——摘编自钱颖一《大学的改革》

材料二   中国古代书院出现于唐朝,到宋代书院兴盛。在范仲淹的理想中,应天府书院就是“天下庠序”的样板工程,其所反映的教育概念大致有三:一是以经义、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而讲求博涉。二是以培养廊庙之器为教学目标,进而心忧天下,退而遒乐古人,是一个理想的人才标准。三是赞赏魁甲英雄,主张教育学生的书院与录取进士的科举相互结合。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德、美三国大学各自的办学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宋代书院与近现代西方大学在育人理念上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谈谈宋代书院与近现代西方大学对今天人才培养的启示。
2020-02-12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2月第03期(考点01-07)
5 . 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弘扬民主科学精神B.否定封建等级思想
C.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2020-01-17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针对“现代化是否导致西方化”的问题,美国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希腊和罗马古典文明的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或称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西方文明核心的体制、实践和信念方面是西方文明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不是其他的文明具备的。下列对亨廷顿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必然会导致西方化
B.平等、开放、包容是各国文明的共同特征
C.各国的发展道路依附于本国的历史传统
D.西方文明的价值在于其发展的普遍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初,中国先后与东欧五国签订了历史类和语言类留学生的双向派遣协议、技术类留学生的单向派遣协议。这些留学生负笈国外,开辟了新中国派遣出国留学生的先河。此后,中国政府还向苏联、朝鲜、越南、蒙古、埃及、印度等国家派遣了留学生。在这些留学生中很多人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不惜中断国外的学业,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参加建设。

——摘编自李涛《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第一批52名访问学者赴美留学进修,从此揭开了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全方位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政策,为中国当代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自信和独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中国加入了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大多数国际组织,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极大地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此后,出国留学出现了留学渠道逐渐增多、留学规模逐渐扩大、出国热潮逐步形成的总趋势。

——摘编自剐艳《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留学教育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0-01-13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0年高三教学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如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单位:万两)。据此可知
A.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政府实际控制
C.资金不足是民族工业最大困境
D.政府为实现自救积极创办近代工业
2020-01-12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对表3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0-01-08更新 | 650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19年高三上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