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并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     

(1)材料A的翻译者是(单选)
A.陈独秀B.陈望道C.李大钊D.李达
(2)材料H的作者是(单选)
A.林则徐B.康有为C.梁启超D.严复
(3)请将以下历史言论与相关的材料一一对应。
①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日民权,曰民生。
③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4)请将上述资料所代表的探索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
(5)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归纳中国探索之路发展的特点。
2023-07-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一座城池

城市,亦有“记忆”。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以上图片所示历史事件都发生于
A.北京B.南京C.上海D.深圳
(2)依时序先后,为上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填写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
(3)仅凭图B,可用以研究
A.近代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事实B.中英双方对具体条款的诉求
C.作者对条约签订场景的认知D.清政府外事活动的一般流程
(4)为更连贯地呈现这座城市发展的面貌,你认为应再增补哪一时期的历史资料?解释你的回答。
(5)有人用“屈辱与荣光”定义这座城市。结合史事,对此定义作出解释。
2022-05-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1-2022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3 . 中国与西方

在学习过程中,有同学对15-18世纪的中西历史进行了分类对比,形成了以下表格。

15~17世纪前期:
中国(明朝)西欧
政治君主专制强化          (1)形成,君主专制出现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商品经济活跃,          (2)出现
思想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3)运动促使思想解放
文化总结性科技成就丰硕近代科学开始兴起
外交             (4)下西洋全球航路开辟
17世纪中期~18世纪
中国(清朝前期)                  西欧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出现“盛世”局面;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5)爆发,民主政治开始确立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得以恢复和继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但          (6)仍占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开始,采用机器生产。
思想文化整理和编撰传统文化典籍,形成总结性著作;但是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创新。          (7)宣扬理性,促使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
外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积极对外扩张

请根据表格情境,完成相应(1)--(7)的选择或填空,并简要回答(8)。
(1)此空白处的内容当是( )   
A.封建制度     B.民族国家
(2)此空白处的内容当是( )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大机器生产        C.垄断组织
(3)__________                           
(4)________
(5)此空白处的内容当是( )   A.民族解放运动     B. 资产阶级革命
(6)_________
(7)此空白处的内容极可能是( )       A. 宗教改革       B.启蒙运动
(8)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17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开始相对落后的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4-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1911 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画中老虎指代中国,人物指代西方国家。画名分别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将来之中国”。其中表现出作者对“将来之中国”命运深切担忧的画是
A.①B.②C.③D.④
2020-12-26更新 | 361次组卷 | 7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分水岭

一般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也有学者提出,甲午战争才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问题:
(1)简述以上两位学者持什么史观进行评价的?
(2)请你依据史实,从不同方面解释“甲午战争才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的说法。
2020-07-1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县2015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中日间的留学潮

材料一 千余年来,日本不断从中国学习哲学、文学、制度,乃至日常的生活习俗……现在形势逆转,昔日接受留学生的国家变成了送出留学生的国家。

材料二


——编自《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及《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考辨》


(1)日本大规模留学中国发生在什么时期?请就当时日本学习的“哲学与制度”各举一例。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留日活动开始和第一次留日高潮消长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历史上中日间留学状况的变化?
2020-05-30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新式学堂

材料一   1895年前,新式学堂仅仅分布于沿海七省,仅仅存在于少数口岸城市。1898年扩展到云、贵、川等内陆省份。20世纪初,蒙、新、藏等边远地区也纷纷创办学堂,新式教育覆盖全国。1905年后,基本形成了大学、高等专门—都市省垣,中学、师范—府治,高小—县城,初小—乡镇这样的学校与行政梯次配备的体系。学堂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在原有的语言、工艺、军事学堂的基础上,师范、法政学堂大批开办,实业学堂在农、工、商下又分出许多专科,还有专为一些阶级、阶层开设的学堂(如贫民学堂)。新式学堂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群体意识、群体观念渐趋一致,他们投身社会变革的各种活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   中国乡村也出现另一现象,改寺庙为学堂蔚然成风,引起民众不满,江苏东台发生“改佛寺为学堂,乡民不悦而起”;而一些“劣绅莠士,借兴学为名,侵吞公款,致教育之声日堕,教育之信用全失”,浙江景宁县沙溪学堂的创办“以盐竹两捐为经费,均用强手段抽取,每年并计不下千余金”,凡此种种……。不少人鄙视新学堂,“学校里唱歌、体操和剪纸、拌泥等手中劳作,都是鬼混”。且新式学堂“近城镇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人们喋喋不休:“自学堂设立以来,不但老师宿儒坐困家乡,仰屋而叹,即聪慧弟子,亦多弃儒就商。凡入学堂者,莫不染乖戾之习气,动辄言平等自由,父子之亲,师长之尊,均置不问”。当时,中国乡村毁坏新式学堂屡见不鲜。

——两则材料均摘自《<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我国自汉代就奠定了古代教育的传统,直至清朝末期才逐渐改变。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说说“逐渐改变”的表现是什么?
(2)读材料二,分类提取有关乡村毁学原因的信息
(3)基于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新式学堂的看法。
2020-05-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5月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8 . 现代化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

阶段时间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1860—1911年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1911—1913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1914—1928年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1928—1949年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1949—1976年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1978年以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如果你同意以上观点,那么可以选择哪些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
(2)第三、四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制约因素有哪些?
(3)该学者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9 . 文明的交流

学者亨廷顿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问题:
(1) 在公元1500年,标志着“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2)1500—19世纪末,西方文明以其强势对亚非拉地区的文明形成巨大的冲击,请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述其主要表现。
(3)从经济、政治角度,简要论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人类文明是“相互作用时期”。
2020-04-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文明的碰撞】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促使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

材料二: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日本明治维新展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超越西方,给予东方人可以超越西方的魄力和信心。日本民族这种学习西方又不照搬西方,学习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精神,是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

——摘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请各举一例说明。
(2)日本“眼观八方”,在国弱时,拿来先进才智进行消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你对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认识。
2020-03-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