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科学文化的舶来是明清之际时代性的重大变化,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士大夫热切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他们意识到传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第(仅仅)能言其法(技巧),不能言其义(逻辑)”,更新知识必须“缘数寻理”,才能“具存实义”发现规律。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与明清更替,天文、地理、人治之学等实学为士人所看重,产生了一批脱离空谈“心性”的新型士人与政治家,诞生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技成就。

——据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启蒙时代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具有科学教育背景。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大学里的教授开始接受牛顿的理论,有的教授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并向公众演示自己的发明。科学会和研究院大量建立,其中许多机构有出版图书和期刊的特许权。1738年伏尔泰出版了《牛顿的哲学原理基础》以向公众介绍牛顿的力学原理。这一时期,还有更多的向外行人讲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图书出版。

——据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近代西欧科技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条与上述材料中不同的科技传播新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优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希腊是最早产生戏剧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戏剧就进入它的成型和成熟阶段。古希腊戏剧有悲刷、喜剧、“萨堤洛斯剧”(羊人刷)和“模拟剧”;戏剧的结构完整严密,例如希腊悲剧,一般通过开场、进场、戏剧场面(三至五个)和退场四个部分表演一个曲折完整的故事。古希腊戏剧演出的剧场,宏大精美,比如现存的雅典酒神剧场,可容纳一万四千人左右。尤其是,产生了众多的戏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世界普遍公认的伟大戏剧家和不朽名著。

——摘编自曹文心《古希腊戏剧早熟与中国戏剧晚成的原因》

京剧诞生于晚清的咸丰、同治年间,即距今约150年之前。它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到巅峰时期。在清代由皇家知识分子和众多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文化工程,做到了化徵、汉、昆、梆诸剧及胡汉夷狄众乐为一体。京剧的内容主张文以载道,剧情多以形象地宣传道德、高台教化为主。形式上继承了传统美学“有无相生”“主象尽意”的写意性。程式性的表演以夸张和象征的方式展示出中国古代社会对善恶关丑的道德取向。强调整体美感的中国京剧形成了与各国戏剧迥然不同的独特艺术风格,是被世界公认的三大戏剧流派之一。

——摘编自吴江《中国京剧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希腊戏剧和中国京剧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戏剧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说明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

4 . 历史解释、历史比较、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的能力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年)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1)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
材料二 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处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经济方面也无法独立,因而缺乏参政意识。……由于《临时约法》中没有男女平权的条文,1912年4月,一批知识女性成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曾留学日本的唐群英被举为会长。唐随即与议长吴景濂辩论,声言如不赞成女子参政,妇女们便要用武力解决问题。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唐群英痛斥反对女子参政的宋教仁,并打了宋一记耳光。1913年唐群英发表文章批评袁世凯政府,女子参政运动遭到镇压。                                                
——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   1907年,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英国妇女冲击国会,大约60多名妇女被捕。……1912年,几百名妇女因为争妇女选举权,被政府置入狱中,她们展开“绝食斗争”,全体绝食。1914年,欧战爆发,妇女专从事于救国运动,感动了长期对抗妇女参政运动的反对派。1918年,英国妇女经过50年的奋斗,终于获得选举权。
——仍然《上世纪初英国女权主义者争取参政权不惜暴力》
(2)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初中英两国妇女争取参政权斗争的共同点。结合史实分析两国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四   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受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1930年)
事件观点
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真正体现天赋人权的精神,具有妥协性和虚伪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为后来的经济、政治埋下隐患
光荣革命很不彻底的革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王仍掌握了行政大权,为后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3)据材料中陈寅恪的认识,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学说”?按照这一认识,任选上表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价
2016-11-27更新 | 4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宜宾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01文综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利最早源于欧洲各国实行的对相关新技术产品所赋予的特许生产令状。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15581602),这种君赐特权制度逐渐异化为英王增加王室收入的一种手段。这种状况完全背离了制度的立法目标,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商人都对该制度深恶痛绝。1624年英国废除了原有的英王特许制度,重新颁布了一部反映资产阶级利益、保护先进新兴技术、鼓励技术进步的法律——《反垄断法》。由于英国较早颁布了关于专利的有关法律,当时的英国工业在纺织、冶炼、采矿、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取得了各种巨大的创新成就。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继英国之后,美国国会于1790年制定了美国第一部专利法。

——摘编自毛克盾《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

材料二   真正将西方专利制度思想引入中国的是洪仁玕,他在《资政新篇》中对专利制度作了比较详尽的阐释。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1882年郑观应等人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但该专利不过是对当时西方已有工艺的引进,在此后的十年里,中国境内没有出现过一家私人投资的新式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厂。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揭开了近代中国专利立法的序幕。清末新政时期,商部在1904年咨文各省,要求严格并规范专利审批。在此期间清政府虽一再下诏劝商惠工、奖募创新,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著作权律》等,但始终未修订一部正式的专利法,以致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摘编自姚秀兰《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专利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熟人)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准;诚信是人际交往的伦理基础,“熟人有信”,以诚信为本,才会事业有成;诚信是立国之本,是一种德政和德性的要求。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荀子说:“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中国传统诚信对人而不对事,具有人伦等级性;多重“义”轻“利”,是个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通过荣辱感、信念、良心等内部力量来自我要求与克制,完全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我约束与高度自律。诚信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立人、立业,立国之本,成为家国同构的“礼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以宗法家族关系为支柱的熟人社会的道德要求。

——摘编自涂永珍《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

材料二   西方传统文化对诚信的理解统一于西塞罗的定义,“诚”即个体的诚实品性,诚实是诚信的基础,它要求个体对事件信息作完全和真实的披露。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及其自己的财产而通过社会契约结合为社会,为此要承担彼此承认他人之所有权的义务,这大量体现于罗马法中已建立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彼此的“诚信”适用于所有人,有利于保障个人平等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超越了道德范畴而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

——摘编自江平、程合红《论信用——从罗马法到现代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与西方传统“诚信”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西方传统“诚信”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积极推动的国防近代化,在军工、海防、陆军等层面逐步从浅显而深化,甚至是从无到有,一定程度上使晚清的国防力量有所增强,在国防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实效,即便如此,仍是一次不彻底的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走向近代之际,开明士大夫基于“自强”、“御侮”而积极求新,内心深处又对传统武备极具自信,因而强烈要求突破传统的案白,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羁绊,致使其在近代国防建设的认知上处于“旧者未去,新者未立”的状态,这既是时代局限,也是现实使然。

——熊顺成《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国防近代化的认知与实践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国防科技工业开始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立足“富起来”,走军民结合发展之路,利用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绝大部分生产能力转向轻工产品和家用电器等民生生产领域,成为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20世纪90年代,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市场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核电、航空、航天、船舶、能源、交通等领域,

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新世纪、新阶段,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体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军工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形成了一批军工特色的高科技产业群,成为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申晓勇《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特点和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同时期国防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启示。
2021-06-04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历史证明,古代文明充满了多样性。……今天,西方已经普遍完成了现代化,但文明的多样性却没有消失。……西方国家尚且如此,那么现代化的浪潮冲向非西方地区时,现代化的多样性就更加明显了。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

——摘编辑自钱乘旦《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回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清晰,逻辑合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

材料二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