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美国继1920年妇女根据宪法第19条修正案,取得选举权后,更多妇女参加工作,已婚妇女参加工作成为一种时尚。妇女晚婚,生孩子减少,并且比较愿意摆脱婚姻束缚。”据此可知美国
A.妇女价值观发生了变化B.三权分立体制更加完善
C.经济发展引发精神危机D.实现了男女的完全平等
2020-05-15更新 | 321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伟大的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进的中国人从“自我疗伤”到“救治‘头脑疾病’”体现的“救治行动”的特点。并归纳“温药慢治”与“猛药重治”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材料中“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2021-04-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宣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4 . 世俗理性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契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西欧内源型现代化的发生机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西欧,市民阶级的经济活动是导致人们从中世纪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主要因素。而在中国,西方侵略所引起的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朴素的求生的警觉,才是产生中国特殊的世俗理性的基础。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重要性,从思想变迁的角度来说,还在于它是中国世俗理性在政治精英中得到特殊发展的重要阶段。尽管这种特殊的世俗理性具有众所周知的价值偏狭性和局限性,但它却引发了从儒家类宗教的信仰主义的文化定势中脱选出来的历史潮流。

一一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渐渐落在下风,特别是 19世纪下半叶,当传统中国被迫进入全球背景下的万国以后,传统观念世界受到来自西方的严厉挑战。于是观念世界发生一个重大的转变,即价值观念的转换,中国人开始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于是自强成了中国观念世界的重心所在。

一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与西欧现代化发生机制的根本区别,并分析中国与西欧现代化发生机制背景上的差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把中国带入“万国”的方式。分析中国被带人“万国”后,中国社会在对外政策、经济、思想观念上有哪些变化。
2020-02-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亨廷顿教授归纳的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征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现代化是全球化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水平和阶段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摘编自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 . 英国传统社会中女性主要作为“家庭天使”而存在;但1851年英国妇女联合会统计,全国女工总数已达2832000人,占英国工人总数的30%;在纺织业发达的兰开夏郡,纺织女工占比超过纺织业工人总数的80%。这一变化反映了
A.兰开夏郡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B.工业革命造成了劳动力匮竭
C.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政治地位D.机器生产推动妇女身份改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鸦片战争时一些广州百姓给英军带路,甲午战后“公车上书”参与的的只是士大夫阶层;五四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而至抗战时期,抗战救国的理念深入全民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同步发展
C.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D.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0-01-08更新 | 646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归纳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2019-09-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   (江浙一带)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联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1888年4月《申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材料二   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三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并指出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2019-06-2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阆中市河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