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近代中西医之争,既是一场“科学之争”,也是一场“政治之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中国医学界并无明显的中西医界限。然而,在鸦片战争后西医势力逐渐扩大,医界过分抨击中医之弊,一些中医人士起而反击。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医学界的变革深受近代日本医学思潮的影响,在医学领域追随废除汉医、全盘西化的道路。民国伊始,政府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出现了影响深远的近代中西医之争。其中,典型的案例是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百年公案”——192638日,因败血症,梁启超入住协和医院。经诊断,割去右肾。之后,小便出血之症稍减,但稍用心即复发。作为社会名流的梁启超,其医疗事件所引起的社会舆论关注是比较大的。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医之争,相对来说还局限于学理式的探讨。1941年,当民族危机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而民族主义话语此时成为当时的主流话语时……学术问题变成政治问题,意识形态的争执充斥了文化冲突的话语场。1929年及其以后的中医废除之争,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中国医学界的二元格局。西医虽然把持国家卫生行政且拥有中医无法比拟的学术地位,但也无法让中医全军覆没。这次斗争对中医药界来说既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又为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迎来了契机。

——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等文章


(1)根据材料,编写一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场合中的人物对话。(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近代中国中西医关系;对话内容要围绕梁启超医疗案件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西医之争也是一场“政治之争”。
2023-02-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产生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书院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师只择其一二进行精讲,主要由学生自修思考。学生通过学、问、思、辩,依靠自身的观察和思考来增进学识。书院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名师们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也以自身高尚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书院还聘请一些德高望重和精通学术的宿学鸿儒,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书院举办的“讲会”活动,允许不同学派开展争辩。

材料二   11世纪左右,大学在西欧各地先后兴起。大学作为一种行业公会,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完全实行自治。大学教授可以同时在几个大学任教,学生没有入学方面的国籍限制。在大学论辩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相互交流学术,通过交流与辩论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并吸收不同的观点。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阵地,学者们质疑权威,反对宗教思想束缚,尊崇理性,反对封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试论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中世纪大学的异同》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相似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积极影响。
2022-08-2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人类文明史开创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人类进化历史,从蛮荒走向文明,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开始就带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文明多样性。进一步说,人类正是在多样性的竞争和融合中取得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从现实来说,正是有了文明多样性才使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

——摘编自吴兴唐《文明多样性刍议》

以“文明多样性”为主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新节日则以单位和学校为主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产生了政党,并在后来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中国改革开放既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又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政党体制来看,超政党体制是现代中国成功的重要原因。

西方政党体制与中国超政党体制的比较

比较项目西方政党体制中国超政党体制
利益代表功能代表特定社会阶层、特定集团、特定群体超越利益集团,代表国家整体的根本利益
利益表达功能多党竞选.代议民主、票决民主、横向民主纵向民主、群众路线、协商民主、基层票决民主的配合
利益统合功能统合断裂、社会多元化、社会零碎化、党争社会包容性共识、多党合作、一体化社会
执政绩效功能否决政治.有限执行力有效政治、强执行力

——摘编自汪波《西方政党政治与超政党体制∶比较与竞争——兼论中国政党制度的生命力》


根据材料,就西方政党体制与中国超政党体制的比较中任选一个或数个比较项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4-19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文明特点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我国固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中华文明的形成才有了独自发生、多元发展等特点。
古希腊罗马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供给古希腊文明大厦的砖瓦石灰,而古希腊文明表现出对人格、尊严、自由、权利等因素的独特追求,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民主精神的追求。罗马法的精神支柱是理性主义,适时开放、兼容并蓄是罗马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毛曦《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2-09-05更新 | 22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的价值、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又是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起码从先秦时期开始积累了引人入胜的茶文化,人们把饮茶与科学、道德、审美艺术、社会礼俗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茶既得以实现其实用价值,让人们得到物质上的享受,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又得以凝聚丰富的人文意义,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说,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唐代刘贞亮曾概括出茶的“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的功能及于身体与心灵、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邹明华《养生·修性·怡情·尊礼——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 英国人有300多年饮红茶的历史,是红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维多利亚时代的红茶文化影响着英国的各个阶层,涉及到科学、道德、审美,礼仪等范畴,其内涵极为丰富。从科学角度讲,茶有益于健康,它为英国的多酸性主食面包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多碱性的佐餐饮料,有利于民族传统食物结构的平衡。茶不仅可以陶冶性情,维护道德,并有利于家庭与社会伦理的进步。英国生活中的下午茶点与品茶园,是生活高度精雅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和审美性,品茶的文化消费大于物质消费。在英国现代文明史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茶叶贸易与营销是英国资本主义文明的消费主义经济方式最成功的例证。

——摘编自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


根据以上材料,从多维视角概括中英茶文化的共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2021-11-2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君主及其权力行使受到一些制约。如嫡长子继承制商周之际即已确立,多为秦以后的王朝所奉行。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故祖宗家法和先主故事成为当朝君主的不成文规范,谏官往往引之以为封驳皇帝诏旨的理论依据。儒家鼓吹“唯天子受命于天”,理想的君主是古圣先贤的化身和天意的代表。有德成了获得君权的必要前提,否则“天怒人怨”便可能失去君临天下的资格。除此之外,谏诤、宰相和朝议决策等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摘编自孙秀民、楚双志《中国古代封建君权制约述略》

材料二   中古西欧,在原始军事民主制传统影响下,新兴的王权孱弱,法令制定、征税、外交与防卫事务、王位继承、要案审理等在贵族会议上提出咨询。7世纪中期,西哥特国王雷瑟斯温斯声称,国王与民众都应当服从法律,“无论什么地位的人都不能将其置身于法律的监管之外”。教会鼓吹王权神授,依据“灵魂得救”高于“肉体生活”的信条,主张教权高于俗权。封君封臣制以封君与封臣之间个人“约定”为基础,要求双方按约定的权利与义务来行事,否则“约定”就自动解除。

——摘编自孟广林《中西封建君主制中的“法治”与“人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中世纪西欧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罗马人使用阴历(按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每月2930天,每两年插入一个闰月,闰年377天,其中最后12天举行祭祀。闰月的添加由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公元前4511日,罗马独裁官儒略·凯撒按阳历(按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发布新历,史称“儒略历”,每年实际时间比公转周期长1114秒。至1582年,误差已累积10天,教会发行的日历与各地实测的时间不一,严重影响宗教及商贸活动。愤怒的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宣布改历,规定把儒略历158210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15日,中间跳过10天;并修改了置闰法则,使每年平均为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十分接近,可以保证到公元5000年前后误差不超过1天。格列历成为国际通用的历法,又被称为“公历”,沿用至今。

——摘编自爱德华·吉本《罗马古代历法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汉武帝时期众多天文学家编订的《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以适应农时。元代郭守敬根据多年的天文观测与演算制定的《授时历》,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并且被朝鲜、越南、缅甸等国使用。中国古代历法,担负着“记日望月、敬授民时”的重任,使中国人较早地掌握了昼夜、月相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确立了科学的时间计量方法,孕育了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共生、待万物诚信守时的伟大品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采用公历,以国际时区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为中国统一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张培瑜《中国历法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与罗马历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法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1-09-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政党分肥以及公职人员的轮流替换致使政局不稳,变革人事行政管理体制迫在眉睫。1870年以来,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英国始终看重文官的实绩,功绩制原则一直是考核中贯穿的核心。考核方法一步步趋向公正、公平,考核内容也从一般性的道德性格考核扩展到随着工作内容不断革新,考核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明确客观。从中央内阁至诸多执行局,评估实绩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由于文官失去了职位终身保障的便利条件,一部分存在传统幻想的文官纷纷离开文官队伍。

材料二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实施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干部考核制度与英国文官考核制度的不同点。
2022-03-03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