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节日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以下是中西方部分重要节日
节名时间说明(起源、习俗、影响)
春节习俗活动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析、迎精接福、祈求中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影响了周边国家。
情人节公历214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是西方四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牧,原流行于欧美,现在中国也广泛流行。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花的季节。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成为中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公历1225一个宗教节日,最初把它当作耶稣的诞及来庆祝,后来成为西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逐渐风靡全球。

(1)请补充表格空白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和民族特色”,自拟论题,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22-05-2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工业文明冲击着内外交困的清王朝。


请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述:19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世界发展的不同进程。(要求:史论结合;紧扣主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2021-12-27更新 | 1437次组卷 | 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变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
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B.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
C.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然选择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2021-05-18更新 | 420次组卷 | 1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903年,梁启超受美国人马汉《海权论》的影响,发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强调“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这反映出
A.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发生质变B.社会精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C.民国时期海权意识逐渐兴起D.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扩张加剧
2021-05-05更新 | 13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海南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2020-07-11更新 | 3571次组卷 | 50卷引用:2022届海南省中部六市县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以下均为西方著作)
13世纪15世纪
(中世纪晚期)
《鄂多立克东游记》《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中国:地大物博、世俗享乐、宗教宽容、商贸繁荣、强盛。
15世纪16世纪
(地理大发现时期)
《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描述的中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交通顺畅、城市繁荣、制度完善。
17世纪18世纪
(启蒙运动时期)
《中华帝国全志》《风俗论》中描述的中国:崇拜儒家文化,孔子被视为道德与智慧的化身,开明君主制,选官制度公平公正,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大量进入欧洲上流社会。

——摘编自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


根据以上材料,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自拟主题,并结合中外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9 . 国家观念伴随的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西方
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卢梭等人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8-30更新 | 190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变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讨论的深入,文化转型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自我发展等因素,使原来文化类型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而出现了失稳状态,从而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一般来说,文化转型时期是指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通过重组与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在文化转型的一般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四个标准:其一,原文化类型借以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二,是否有新文化观念的产生并对旧文化类型形成冲击;其三,新文化观念是否得到了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其四,大众文化是否改变(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

——摘编自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