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川幕府于1811年成立了“荷兰书籍和解御用”译书机构,1862年更名为“洋书调所”兼具外语教育培训的职能。日本人把在经济结构,政治思想,以至于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英国学习看作是一种需要甚至是潮流。即使是在明治维新运动之后,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培养“译员”、“通事”,翻译印刷西方科技、历史、法律等方面的书籍。除同文馆以外,影响最大的翻译印刷机构还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国在西学运动的过程中,逐步从重视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施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摘编自卿崧《中日近代文献翻译活动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是我党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2009年间,中国文化外译图书总品种达9763种,出现了以“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等为代表的系统对外译介中华文化的精品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已出版33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发行覆盖最广的领袖著作。

——摘编自《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回顾——以中国外文局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中日文献翻译活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2022-12-16更新 | 97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材料一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后期的欧洲“中国热”


材料二   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问题
(1)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后期欧洲为何会出现“中国热”?
(2)比较材料一、二,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欧洲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
2022-11-3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7)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年间,一些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近代的地理、天文、历算和医药等科技知识,逐渐为一些中国人所接受。而此时,明朝政府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急切需要一剂"救世良药”“一些正直和大度的人,关心对一种没落和腐朽的政权进行改革”。于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一批开明的士人走到了一起。

——摘编自彭勇《明史》

材料二   西学东渐是件好事,它曾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但是如果把这一文化交流过程看作是单方面的西方文传入中国而使中国人民受益匪浅,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这一文化接触本身也是中国文明传入西方的过程,也可以称“它“中学西渐”。事实上,随着欧洲人来到远东,反映中华文化高度发展的大量物品如丝绸、瓷器等被不断运往方,极大丰富了西欧人的生活。他们所寄回的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情报令欧洲人耳目为之一新,使西欧无论官民僧俗都能对遥远的中华古国有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这一时期大量中国图书被带到欧洲其种类之丰、涉及范围之广令人惊叹,为欧洲人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科。

——摘编自徐均平《试论明末西学东渐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西学传入中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中学西渐”的原因。
2022-06-1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
A.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B.经济格局走向全球化
C.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D.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
6 . 这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简图,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

根据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22-04-15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全球通史》指出:明朝的远航“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而新航路开辟前的西欧“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导致中西方远航的强烈反差的根源是
A.君主专制程度的差异B.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C.统治者治国思想的差异D.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首先明确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2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   孙家栋被成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在中国迈向太空时代的每个关键节点,背后都有他的身影。1951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制造。回国后,正值“两弹一星”事业启动,孙家栋潜心中国导弹事业9年。1967年,中央决定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38岁的孙家栋毅然领命,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师。此后42年间,他不怕挫折与失败,共造卫星34颗,约占当时中国所造卫星的1/31990年,孙家栋化身商务人士,带队前往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向国际舞台。1999年,70岁的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此时,然而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孙家栋又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历时三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成功。2019年国庆前夕,国家领导人签署命令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


(1)概括材料一中提高妇女地位的方式和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贡献。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有哪些?
2022-03-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在研究中西方科技时提出:中西方思想的对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主德和主智的对比;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献身,都是为了仁义道德,而不是追求某种纯粹理性,即科学认识上的真理。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国传统文人对科学态度淡漠B.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影响深远
C.近代科学发展重知识而轻道德D.儒学思想阻碍科学思想的形成
2022-03-1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贫困治理是中外治国理政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困人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要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另外,官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了一些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祖铨《中国扶贫史概述》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技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才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材料三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立场。新中国始终重视反贫困工作,并实现了从“帮扶物质”到“扶志扶智”、从“漫灌”到“滴灌”、从“零散”到“体制”等多方面转变,近年更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工作。民族地区经历了从比学赶帮到对口支援、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合理协调扶贫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路径。这些巨大成就和显著经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治理贫困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贫困治理工作的认识。
2022-03-04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