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关键环节。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4年各省负债农家统计

单位:%

省别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
借钱794851566366615146626341
省别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平均
借钱4656464552576755605166

—摘编自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农业试验所经济科编《农情报告》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县政府、县议会、县党部多元共同治理的县政模式。这种县政多元系统,各自为政,产生了制度性内耗。县政管理在实际运作中没有考虑县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问题,全部所做的是如何汲取县域社会的全部资源,以应对各种统治危机。这严重破坏了县域社会的发展能力,其中对乡村生产力破坏最大的是苛捐杂费的无限度膨胀。20世纪30年代以来,整个县域经济山穷水尽,农民被“逼上梁山”。

—摘编自翁有为等著《南京国民政府县政研究(下)》

材料三当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与功能性部门相结合的“统合治理”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县域经济治理中的资源动员和效能提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项制度改革充分释放了县域经济中的要素活力,农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3年后,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2000——2020年间,县域经济总量增长8.53倍,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摘编自斯丽娟、曹昊煜《县域经济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历史演进、双重逻辑与实现路径》等

(1)指出材料一中县域经济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材料二说明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简述材料三中当代中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
2024-04-11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

思想主要内容
“大同”思想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政治民主,社会和谐,一切财产公有,没有私有观念,人人乐于奉献。老子的“小国寡民”以及陶渊明的世外桃花源,也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无忧无虑生活的社会
“调均”思想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董仲舒认为贫富分化会导致暴敛和动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农民起义者,如南宋钟相、杨幺则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等
“博施济众”思想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当帮助和救济天下穷苦百姓,这与大同理想是一致的。墨子主张统治者要做到“老而无妻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命。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管仲提出将弱势群体划分为九类,统治者要专门设立官职,给予其必要的救助

——摘编自马宁《中国古代的共同富裕思想》

材料二   实现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共同理想,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描绘,共同富裕的基本轮廓和理想样态才得以科学呈现。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必须始终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断把蛋糕做大做好,同时分好蛋糕,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此外,还要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方面发力,不断拓展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空间,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饱满。

——摘编自段妍《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我国“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合理的建议。
2024-04-0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12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
(2)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费经验。
2024-04-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内容、措施类非选择题
2024·山东泰安·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南模式,指的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表是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

时段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依托中心城市和市场调节机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改革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城乡工业融合联动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对企业干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
第四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分别指出前三个阶段推动“苏南模式”发展的政策因素。
(2)请你补写第四阶段“苏南模式”的发展概况。
2024-03-12更新 | 391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年的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推动了农业科学实验运动向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样板田,把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交给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农业科学实验运动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还可以消除农民心中科学的神秘感,“破除资产阶级和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摆脱指挥生产的盲目性和摆脱催收催种的被动状态”。群众性科学实验的推广成为农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内容。1965年,全国农技推广站职工达76560人,70%的农技人员都深入基层大办样板田。1966年,农业科学部门参与的样板田近1000个,在样板田长期蹲点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约占全国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摘编自刘洋、周嘉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研究》

材料二   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于2012年全面启动以来,广东省政府采取落实建设资金,规范项目管理,奖惩并举等措施,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510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39.36%。实际立项1727.68万亩,超过国家下达任务的14.4%……从成效上看,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改善项目区耕地的灌溉与排水条件,整修田间道路与农田防护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等作用明显。

——摘编自仇大海、吴国华《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20161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4-02-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与时俱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彰显中国智慧,推动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6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资产阶级为改造中国而进行的政治实践和思想运动(只写事件名称,无需展开)。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85年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0世纪90年代初受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国际局势的影响,“左”的思想在中国国内开始抬头,否定改革开放的观点也开始出现。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发表了备受关注的“南方谈话”。

——李君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2)依据材料二概述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方谈话”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材料三   《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表》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成就;写出为实现该成就,习近平提出了什么理念;并指出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2024-02-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式乡规民约起源早,早在《周礼》中就有了较为明确的乡规民约条款,尽管如此,直到宋、明、清三代才是乡规民约形成、发展的鼎盛时期。乡规民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现存的成文乡规民约的发展轨迹可以梳理出几个阶段性节点:西周时期的《周礼》是最早出现的乡规民约典籍;唐朝时期的《义门家法》是最早的专门性村规民约;宋代的《吕氏乡约》是正式乡规民约的典范;明代的乡规民约得到了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乡村自治的依据,而且变成了吏治工具,其中《南赣乡约》是典型代表;清代乡规民约进入全盛阶段,成为御用工具,其中《圣谕广训》是典型代表。

——摘编自郑文宝、张蕊《乡规民约与古代乡村道德建设》

材料二   1949年后的30年中,中央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深入是传统社会所无法比拟的,它通过逐步升级的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原有的基层乡村组织被彻底国家行政化,每一村、每一户、每一人都在国家设定的政治秩序和意识形态中,传统乡约的乡治/自治在政治和组织上成为不可能。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部分内地乡村出现了与宗族活动复活相联系的村落家族法,还有更多的地区在乡镇政府要求和指导下订立了村民守则或乡约。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对待,合理改造,吸收传统乡约的自愿约定和与国法衔接的优点,新的乡规民约于今后中国社会秩序的协调和完善必有助益。

——摘编自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乡约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乡约发展的历程,并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约治理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乡约建设的认识。
2024-02-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汉文帝曾有三老“各率其意以道民”的诏令,乡官甚至可以通过察举制度进入中央官僚系统。待到隋唐时期,优秀士人不再愿意委身乡村的琐屑工作。至两宋改制,背靠政权的保甲长在乡村的影响力不及拥有功名的士绰与基于血亲伦理的族长。保甲建制近似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其管理者近乎沦为县级官员驱使的差役,同时还要侍奉地方士绅,“士民”常不愿充任。

——摘编自潘建雷等《权威的构成: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与今》

材料二 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三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到两宋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治理思想的密码是什么?
2023-12-1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是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自宋神宗熙宁年间直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进入20世纪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

——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社会的矛盾愈演愈烈,乡村问题日趋恶化。对此,通过乡村治理实现改造中国的目标,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高潮。其中最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开展的“以教育为中心”的地方建设;卢作孚领导的“乡村现代化模式”在重庆北培进行的“以经济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建设。这些地方知识精英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主要是来自他们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乡村社会复兴。

——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材料三   毛泽东的乡村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始终把农民置于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地位,二是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三是非常重视乡村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三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变迁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治理思想的密码是什么?
2023-12-04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6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采取政策增加人口。《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春秋时期,越国规定女子十七之前须出嫁,男子二十之前须娶妻,同时对生育的家庭给予奖励。战国时期,国家会派出医生照顾临产妇女,还为多胞胎户提供帮助。宋代政府下令“乡村五等、坊郭七等以下贫乏之家、生男女不能养赡者,每人支免役宽剩钱四千”。宋代立养子法,准许无后嗣的民户领养孤儿,在各地创设专门收养弃婴的慈幼局或婴儿局,并设立举子仓资助贫困之家养子。宋初规定“县吏能招增户口者,县即升等,乃加其奉”“县令考课以户口增减为黜陟”,明清时期延续了这一规定。

——摘编自倪玉平《中国古代的人口增加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明确的人口政策。1941年,国民政府社会部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成立“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从事人口政策纲领之研究。19455月,人口政策研究委员会经过近四年艰苦努力起草的《人口政策纲领草案》以《民族保育政策纲领案》之名终获通过。“保育有两种意义:一求生育率的提高,二求死亡率的减少。”保育之更重大的任务,不但是要求民族体质健全,并且要求心智理性发展,以期中华民族,千年万世,续存于世界。该纲领提出奖助稠密区域之人口移植稀疏或边远地区,并且通过边区开发促进边民之繁殖。纲领还规定“鼓励健全夫妻之生育,指导适当的节孕,维护孕妇产妇之安全,以期优良子女之增加”。

——摘编自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以北京、上海、南京为重点》

材料三   新中国人口政策变迁。

时间19491970197119791980201320142019
政策限制节育和鼓励节育的交错以“晚、稀、少”为特征的计划生育以“一胎化”为基调的计划生育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

——摘编自梁建章《新中国70年人口政策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增加人口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确立人口政策的原因,并指出国民政府人口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人口政策变迁的认识。
2023-11-28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大题02 认识、启示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