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法国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中世纪知识分子》中记载,1277年巴黎主教艾蒂安·唐皮耶列出两百多条被判定为“异端邪说”的观点——“哲学家不应该接受未来复活这种说法,因为这种事不可能合理地得到验证”“神学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基督教“有其不可信和谬误之处”并“对科学是一种阻碍”,人生“幸福存在于此世,而非彼世”等等。对此记载理解准确的是(     
A.希腊化时代思想观念的交融B.文艺复兴前反神学思想的萌动
C.科学革命后形成新思维方式D.宗教改革动摇了罗马教廷权威
2024-05-2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班牙人本杰明在1165—1173年间的游记中记载,君士坦丁堡方圆18英里,形形色色的商人聚集在这里,他们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巴勒斯坦、俄罗斯、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罗马帝国境内商业贸易空前繁荣B.经济发展导致西欧的城市兴起
C.拜占庭帝国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D.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贸易
3 . “稷下学宫”

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结合文献和目前考古勘探发掘成果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

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

西汉《史记》“高门大屋”
西汉《盐铁论》“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极下先生千有余人。”
东汉《中论》“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北宋《稷下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北宋《太平寰宇记》“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说明。
2024-05-14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卷
4 . 1872年的《南海县志》记载:“1841年5月28日、29日,英军分扰三元里等处,民众愤甚。30日,英军大至,前来报复,民众十余万人与之战,歼敌数百人。31日,民众继续战斗,余保纯(广州府知府)前往劝谕,民众才离散。”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①县志对还原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②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民众支持清政府抗击英军的斗争④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4-25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记载,殷商甲骨刻辞的内容涉及迁都、农耕、田猎、天气、地理、战争、祭祀、疾病等,他们在长期对自然、天象、气候的观察、记录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这反映出商代(     
A.占卜活动影响天文B.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
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D.农耕生产盛行精耕细作
2024-04-24更新 | 745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6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公元6世纪时,亚历山大里亚的商人科斯马斯在书中记载:当游历到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时,他遇到了一些当地讲希腊语的居民;他们学习希腊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毕竟拜占庭帝国作为东方商贸的最大消费者,同样也是阿克苏姆人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A.在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B.直接和东亚进行商品贸易
C.促进津巴布韦国家的兴起D.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8 . 《论语》 —— 人类文明的瑰宝

材料一   汉唐时期,有记载的研究《论语》专著约百部。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论语》是北宋文人必读经典之一。深受重视。他们虔心研治儒学,成就了北宋《论语》注疏的辉煌局面。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   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都体现出诠释义理的深度。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

——摘编自刘亚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研究》

材料二   4世纪后期。《论语》传入日本。7世纪。日本最早的宪法中多条目直接出自 于《论语》。大化改新时的教育机构中《论语》被定为必修书目。《万叶集》《源氏物语》 等作品均引用了《论语》的话语。9世纪。祭拜孔子与孔庙合法化,宫廷首开“论语讲   筵”。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   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从17世纪开始   《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   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也在当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摘编自馆冈邦雄《<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论语》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论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集簿,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该做法(     
A.实现了对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B.有利于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群体共同意识的凝聚D.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024-03-29更新 | 555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史料二     图中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了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钧”“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聚地。

史料三   《晋书·裴秀传》记载,裴秀曾提出制图六体:一为分率(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道路距离),四为高下(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坡度起伏),六为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材料二   东周时期地图多用于献祭或军事功能。《禹贡》中地理区分五服,不是按照自然条件划分的,而是按政治地位划分。秦朝地图是行政管理文牍的一部分,地图和其他档案资料有助于保证各种典章制度延续传承。汉代以来,朝贡国的贡品中常常有地图,作为臣属的标志。汉代以后,地方各级政府都定期向中央造送地图。古代中国地图多山水图画式,且图很少,多文字注解。即使后来方志地图多了起来也是为了辅助文字说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地图测量官员,即使涉及到地图绘制的定量技术,也多是借鉴天文学、水利学和农学。

——摘编自(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类型和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